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江夏里点燃乡村文旅新热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7:34:00    

“码头号子喊起来、湖北大鼓敲起来、草把龙舞起来、青石板路走起来、热干面来一碗……夜幕降临,金碧辉煌的宫殿群点亮了夜空,斑斓多姿的射灯又仿佛把它变成一座魔幻的不夜城”。这个五一,经过近三年精心筹备的江夏区五里界锦绣新村的文旅新地标—江夏里·武汉老码头文化美食城惊艳登场,成为武汉近郊“微度假”新晋旅游的热门打卡地。5天假日接待游客量超15万人,30余家老字口号小吃档口营业额最高达3万元/天。长江网、极目新闻、抖音平台等媒体竞相报道。其火爆出圈正是武汉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江夏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

江夏里的走红,得益于其独特的文旅融合模式。这里巧妙地将历史人文资源与乡村自然风光相结合。它以武汉老码头文化为核心,复原码头建筑、青石板路、重现市井场景、复古招牌等,演绎码头号子、草把龙、舞狮、采莲船等节目,打造“可看、可听、可品味”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漫步在江夏里,美味飘香、歌声绕耳、茶香袅袅,浆声灯影、旌旗招展,人流如织。青石板路仿佛又勾起了儿时的回忆,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抬望眼,错落有致、高低参差的明清荆楚村落建筑群扑面而来,一弯挂满灯笼的拱桥宛若飞虹卧在湖面,古朴巍峨的四方牌楼静静地伫立湖面,猎猎的旌旗承载着岁月的记忆;登上大码头观景台,游目骋怀,周边是广袤的田园风光,春山在望,满目苍翠,暮春的景色如诗如画。穿街过巷,处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当地每隔一小时还举办丰富多彩的码头文化民俗表演,游客可与身着古装的NPC互动。这里融合主题餐馆、夜间灯光秀、非遗手工艺体验等多元素,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深入体验乡俗文化的魅力,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旅游的需求。难怪游客赞叹其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认为其“既有历史感,又有烟火气”。

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看,江夏里的走红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发展模式上,锦绣新村创新“村企合作”。村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2000万元闲置资金成立“强村”公司,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的乡村振兴路径。通过盘活38栋闲置农房和110亩土地,打造出江夏首个“村集体投资、专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该项目提供约200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不少于300万元,还将带动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江夏里主动融入2025年湖北文旅“赤黄红”主轴。其紧邻江夏黄氏大宗祠、锦垅水库等,以码头文化为特色,串连梁湖大道乡野趣游线、李家店大道亲子研学线等精品线路,形成“白天逛码头、夜晚宿民宿、次日探山水”的深度游,为湖北文旅IP注入了新内涵。它的走红也为武汉其他乡村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它证明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是可行且有效的发展路径。其他乡村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挖掘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保护好生态环境等。只有美食出圈,项目出众,服务出彩,以更加丰富立体的文旅场景,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才能确保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流量”更有“留量”,让“网红”更加“长红”,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江夏里的走红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它展现了武汉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像江夏里这样的乡村地区崛起,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发展增添新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鹏程(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