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溯源·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在呼展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3 09:59:00    

塬上人家1 油画 100cm×130cm 作者:奥日格勒 指导教师:王耀中


牧韵 作者: 乌日古嘎 指导教师: 候也 壁画350cm×120cm

近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内蒙古美术馆承办的《溯源·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

“溯源”是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与思考,“创生”则是对未来的开拓与探索。在艺术范式迭代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双重语境下,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以“溯源·创生”为学术内核,构建起传统文脉与现代思潮的对话场域,呈现了一场兼具历史纵深与当代视野的艺术实践成果展。

自1954年创立以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为莘莘学子铺就坚实的艺术成长之路。学生们一方面在学习中接受系统而扎实的专业训练,艺术技巧日益提升;另一方面在学院浓厚的艺术氛围与人文环境中,培养了敏锐的艺术感知力、独特的审美视角。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北疆文化的丰厚内涵中汲取养分,从自然人文、社会万象、个人情感等多元维度获取灵感,以创新的思维和大胆的表现手法,将内心的感悟与思考转化为一件件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

城迹系列一 水彩画350cm×120cm 作者:尚立 指导教师: 苗瑞

此次展览共展出27名研究生、142名本科生的200余幅作品,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雕塑、壁画等多元艺术形式。每一幅作品都是创作者对艺术本质的追问与革新,是他们用灵感与汗水浇筑的艺术结晶,或许稚嫩,却饱含真诚;或许青涩,却充满力量。除较经典的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作品外,其中,也不乏一些积极探索创新的亮眼作品。如长久雕塑《蒙古包的结》中,作者通过非传统手法将原本隐藏于哈那内部的绳结点显露于立体造型表面,打破观者对“结点应简洁隐藏”的固有认知。在蒙古包哈那结构中,原本作为“连接处”的绳结点往往被忽视。将结点的编制细节充分暴露出来,让其成为作品的核心焦点。凸显本来被“隐藏”或“弱化”的部分,是为了强化它在空间与视觉上的存在感。藤条的可塑性与时间性,使作品始终处于“生长”状态,不是静态的定格,而是与时间和环境不断对话的生命体。通过将蒙古包中常被忽视的编织结点提炼放大并外显,希望让这一原本功能性的连接部位成为观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进而探讨北疆草原文化、自然循环与个体体验之间的复杂关联。

乌和仁桥包 作者: 阿斯娜 指导教师: 郑天则

作品《乌和仁桥包》吸引了众多观者的视线。在草原上牧民和牛群每天的活动是固定的,牛群的足迹和路径成为时间的象征,它们不断重复、叠加,逐渐在草原上雕刻出一条条独特的小径。而当牛群穿过人造的砂砾路时,自然痕迹瞬间消失。于是作者通过这件作品将这一痕迹的存在感强调出来,牛粪作为《乌和仁桥包》的主要雕塑材料,是对牛群日常生活的记录,也是象征自然循环与时间流逝的有机物质。壁画作品《牧韵》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草原生活,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在画面中再现了牧马人、牛、套马工具以及羊圈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元素。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收集了牧区废弃的建筑构件(如木门、木窗)和交通工具部件(包括牛车、马车的木质及金属零件),通过解构与重组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件壁画作品。作者着重突出了这些再生材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另外一件数字壁画《古镜记——鹦鹉》,探索了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诠释与创新,并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媒介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形象与内在文化观念的表达。《古镜记——鹦鹉》将壁画艺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突破了传统壁画的静态二维限制,赋予观众沉浸式的三维体验,增强了作品的参与性和叙事深度。

展览成为一扇窗,让观者看见艺术新生力量的蓬勃生长;成为一座桥,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溯源中守护文化根脉,在创新中续写艺术新篇。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牧兰 文/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王伊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