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故事】
这是一个“小众”古墓专题博物馆,坐了多年“冷板凳”后,最近几年突然从“冷门”变成“爆款”。2024年参观人数攀升至205万,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许多游客一下火车、飞机拖着行李箱便直奔而来。
洛阳古墓博物馆,国内唯一一座集帝陵、古代墓葬及其附属文物、古代石刻和壁画为一体的大型专题类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位于地下6米的展陈空间,给人视觉产生强大冲击,最大限度复原展示了两汉至宋金时期的25座古墓葬。这些墓葬既是珍贵的历史藏品,也是观众可步入其中的展室。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墓葬结构、砖雕壁画,感受千年前的丧葬理念、审美风格与社会风貌。
博物馆命运的转折始于2023年。2020年至2022年间,洛阳古墓博物馆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闭馆提升改造。其间,催促开馆的网友多次将其推上中国博物馆热搜榜。
重新开馆后,洛阳古墓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体验感大幅提升,年接待观众量从原来的30多万人次暴增至140万人次,2024年更是超过200万人次,成为年轻观众热衷打卡的文化地标。
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下足了功夫。文化表达与沉浸式体验的结合,让博物馆在年轻群体中备受青睐,35岁以下观众占比近七成。
沉浸式游览项目“古墓探宝 妙游地宫”结合壁画复原、拓印临摹等体验,让观众以互动方式走进历史;实景剧本杀《古墓探秘》,通过小剧场演绎与演员互动,将历史故事鲜活呈现;“余韵朤朤——古墓乐舞复活记”音乐会,由真人复刻墓葬中的乐舞元素,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艺术享受。
此外,以馆藏文物为核心的“古墓寻龙记”“她是谁”等研学课程,也在各个年龄段的观众中广受欢迎。
洛阳古墓博物馆不断创新表达方式,给古墓文化祛魅并令其焕发新生,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激发他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探索。
日前,洛阳古墓博物馆副馆长张建文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展陈上的思路和最大特色是什么?
张建文:洛阳古墓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对墓葬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去神秘化表达。
基本展陈《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不拘泥于传统考古学“三段式”叙述(墓葬形制-随葬品-结语),而是将构成墓葬的各种元素以文化视角呈现。
其中,第一展厅《此岸彼岸——古代墓葬文化展》以河洛地区为主线,向观众打开一扇古代墓葬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大门。第二展厅《河洛遗冢——洛阳典型墓葬陈列》则让观众直面墓葬本体,了解墓葬形制,感受砖雕、壁画之美。尤其原址展示的北魏孝文帝景陵,打破了人们对帝陵神秘莫测的固有想象。
整个展陈逻辑由宏观到微观、从文献到实物,逐步展开,使古墓葬成为解读古代社会制度、信仰习俗与艺术美学的重要窗口。
其次,在参观氛围的营造上,博物馆力求构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走进”历史。墓葬展区的展板介绍简练、克制,四条通道采用夯土质感的壁面设计,使人仿佛置身墓道,观众还可亲手触摸墓室的墙壁、砖石,感受千年时光沉淀下的历史。通过这样的空间塑造,观众得以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慢下来,静心体悟古人对生死的思考,甚至与千年前的生命轨迹产生共鸣。
记者:你认为博物馆出圈的关键是什么?
张建文:关键在于突出自身特色,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化产品。
每座博物馆都有其独特资源,核心在于深入挖掘、研究和转化。无论是实体文创,还是文化创意活动,打造其他馆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体验至关重要。
以洛阳古墓博物馆为例,我们的优势并不在于单件文物的精美,而在于整体的参观氛围。观众在这里接触到的不是孤立的器物,而是完整的中国传统墓葬文化。这种体验,正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如何让观众爱上博物馆、爱上传统文化?
张建文: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古今一体”。“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博物馆人如何看待历史,就是六个字——溯源、还真、今解。
古人与今人同样有衣食住行、七情六欲,只有站在理解与共情的角度,才能更好阐释古代文化。同时,创新传播需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只要坚守博物馆人的学术底线和文化使命,就可大胆尝试。
记者:未来洛阳古墓博物馆如何持续吸睛?
张建文:我觉得还是合作共赢,单靠博物馆自身的资源和人员,难以满足公众对文化体验日益增长的深度与广度需求。因此,我们积极与有志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携手,深挖馆藏特色,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化创意活动。
今年2月,我们发布了“文化创意活动招选公告”,吸引了不少文化创意公司的积极参与,目前正处于甄选对接阶段。未来,我们将继续借助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更具沉浸感和创新性的文化体验,让古墓文化焕发持久魅力。
策划:刘江
记者:任卓如
摄像:张健
统筹:孙闻、朱舜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社河南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网长春7月5日电(张建、赵丹丹、王健民)历史如镜,昭示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作为吉林省首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长春市新民大街,两侧伪满时期历史建筑的大院面向公众开放,让人们有机会进一步走进历史建筑,铭记历史,砥砺奋进。这条街的保护,坚定了这
夜幕降临,神木老城的戏台前人头攒动。一盏汽灯摇曳着,照亮了舞台。配乐师手中的四弦琴轻轻一抖,演员随即甩开红绸扇,亮嗓的刹那,高亢的唱腔裹着黄土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在这一方不过2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二人台已上演了百年,讲述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听过的人常说,二人台的台词比脱口秀更“野”,是生活的艺术写照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炳文7月1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举办“执笔绘初心 一线牵党情”庆“七一”风筝文化活动,以风筝非遗为纽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潍坊市副市长狄波,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保梁,副主任邱松,潍坊传统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刘志江,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心、党委
党旗所指,军旗所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化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集中政治整训活动,甘肃省甘谷县人武部全体党员干部、乡镇专武干部、共建社区和帮扶共建村“两委”负责同志,集体赴甘谷县红军长征记忆馆开展“忆传统 强党性 励担当”主题党日活动,在历史长河与精神丰碑前重温峥嵘岁月,汲
2025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30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正式拉开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的序幕。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提振消费和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激发暑期消费活力,文化和旅游部于7月至8月
6月28日晚,壶关县第二届非遗宣传展示暨文旅推介活动启幕。活动现场,发布了地质地貌、乡土文化、非遗体验等5条精品研学路线。此次活动是该县围绕长治市打造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真正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生动实践,旨在全面展现壶关独特文化魅力,提升壶关文旅产业传播力影响力
来源:【如意甘肃】在游戏《燕云十六声》的江湖世界里,凉州是一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它以神秘的丝路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玩家前来探索。在现实中,凉州正是如今的武威,这座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样承载着千年的岁月,等待着游客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燕云十六声》的脚
昨日,我省2025年高考成绩发布。普通类 历史学科类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522分本科控制分数线:437分专科(高职、提前专科)控制分数线:150分普通类 物理学科类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515分本科控制分数线:367分专科(高职、提前专科)控制分数线:150分体育类 历史学科类本、专科(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