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府融媒】
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方碑村有两道“招牌菜”,一道豪猪,一道韭菜。一荤一素,搭配出了营养均衡的“致富餐”——
素:千亩韭菜绿,致富好“钱”景
4月,春光正好。
在方碑村10组的山脚下,多名村民蹲在池塘边清洗韭菜。他们熟练地将一把把韭菜浸入水中,仔细揉搓,去除泥沙。洗好的韭菜被整齐码放在干净的菜篮里。“装满一篮有100多斤,按现在的市场价估算,能卖400多块。”算着收入,村民缪润华干劲十足。
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韭菜一垄挨着一垄,一片连着一片,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扛桶挑肥、弯腰捆扎、施肥覆膜……村民廖智清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忙得热火朝天。
廖智清今年64岁,种韭菜已经30多年。“我刚种那会儿,还要自己挑到城里去卖。”廖智清回忆,“多亏政府好,2000年初就帮我们修通了进村的主路。从此以后,都是批发商开车进村来收。”
看到了韭菜的好前景,长年在海口打工的村民吴健康也回到村里种韭菜。“我种了四五亩,每年能挣六七万元。”他的韭菜地里,新种下的韭菜苗像是绿色的“绒毯”,生机盎然地铺满每一垄土地,“种韭菜好,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像我今天种下的这批新苗,七八月就能收割卖钱了。”
“在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韭菜。”方碑村副主任陈洁雪介绍,目前,全村韭菜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畅销内江、自贡、泸州等地,每天都能卖出近20吨,是全市为数不多的“市级蔬菜园区”之一。
近年来,方碑村大力发展规模化韭菜种植,从外地引进生长快、抗性强、口感好的“雪韭9号”和“雪韭10号”品种,同时争取扶持资金,修建日均处理能力达2万斤的分拣中心和30亩规模的大棚种植基地,前者实现自动化分拣,后者用于培育本地品种,推动韭菜产业快速发展。
荤:豪猪浑身宝,产业富农家
连日来,方碑村1组的千千种养殖家庭农场一片繁忙。原来,有豪猪即将下崽,农场主余千平正在猪圈里精心布置“产房”。他小心翼翼地用铁铲铲掉粪便,用扫帚清除灰尘,最后用竹竿轻敲地面,恭恭敬敬地请“孕妇”入住,眼神满是关切。
“豪猪浑身是宝,可得多上心。”余千平告诉记者,豪猪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的游乐园、景区,为游客带来新奇的观光体验。也可制作成标本,成为各级机关单位及学校开展科普教学的实用模具,“价格根据大小有所不同,大的豪猪能卖2800多元,小的也能卖1200多元。”
豪猪背上的刺更是身价不菲,既可被药厂收购做成药材,也能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像这种豪猪刺鱼漂,兼具实用与收藏价值,深受广大钓鱼爱好者的喜爱。”打开一盒鱼漂产品,余千平介绍,“豪猪身上的刺很多,而且能再生。我已经与河南的加工厂取得合作,定期将豪猪刺寄过去批发生产鱼漂,一根能卖268元。”
近年来,余千平在豪猪养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与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合作研发出了白豪猪品种,不但成为内江首家白豪猪养殖农场主,也跻身全国少有的白豪猪规模化养殖农场主之列。“白豪猪在全国都十分稀少,它的观光价值更高,价格差不多是普通豪猪品种的近七倍。”
尽管白豪猪还处于培育阶段,存栏量仅有30多只,但余千平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预计能培育到60只,明年就能正式推向市场。”目前,余千平的养殖场里,各类豪猪存栏量达700多头,年销量达3000多只,产值突破了700多万元。
忙完猪圈的活,余千平回到办公室,一面墙上,挂满了荣誉证书及活动留影,其中不乏有CCTV农业农村频道前来报道的照片。“我会继续深挖豪猪的经济价值,把方碑村的豪猪品牌打得更响。”采访结束,猪圈里传来好消息,刚入住的“孕妇”顺利生产,小豪猪“滋溜溜”地绕着母猪转,小小的,黑黑的,像一只活泼的小老鼠……
记者手记:
在方碑村,家家户户的参与,让韭菜种植成为稳稳扎根乡土的坚守。村委的一系列动作,如引入优良品种,让韭菜在品质上实现飞跃;建设分拣中心,优化从田间到市场的流通环节;建设大棚,为韭菜培育创造更适宜的环境……成功激活传统农业潜能,让韭菜从普通农作物,变为村民增收的“金苗苗”。
豪猪产业则是敢想敢干的突破。农场主余千平怀揣开拓之心,积极与院校携手,培育出珍稀的白豪猪。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提升了豪猪产业的附加值,更让方碑村在特色养殖领域脱颖而出,开辟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径。
方碑村的“一荤一素”,正是它走向富裕的独家“密码”,更是乡村多元发展、蓬勃向上的生动注脚。
本文来自【天府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近日来,云城区南盛镇下西村以“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民化参与”为核心,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卫生治理模式,通过实施卫生“网格轮值+专职保洁”制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管护,成为助力基层治理的“一剂良药”。责任网格化构建“共治共享”治理网络下西村创新推行“网格轮值+专职保洁”双轨机制,将村庄划分为
春意渐浓,农事正忙。为保障春耕农机安全作业,4月9日至10日,白山市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联合浑江区农机管理站、浑江区执法大队,深入红土崖镇红新村、红一村、大青沟村开展“农机安全下乡”专项行动,将年检核验、安全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为春耕生产注入“安心剂”。便民服务“零距离”,村民省心更省力。在红土
来源:【天府融媒】内江市市中区凌家镇方碑村有两道“招牌菜”,一道豪猪,一道韭菜。一荤一素,搭配出了营养均衡的“致富餐”——素:千亩韭菜绿,致富好“钱”景4月,春光正好。在方碑村10组的山脚下,多名村民蹲在池塘边清洗韭菜。他们熟练地将一把把韭菜浸入水中,仔细揉搓,去除泥沙。洗好的韭菜被整齐码放在干净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李梅 张棋清“电稳了,我们的香菇才能‘鲜’发制人!”对于电力保障的重要性,息县包信镇街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张胜利感触颇深。4月10日,国网息县供电公司包信中心供电所3名员工先后来到中药材猫爪草种植基地与香菇大棚,开展用电需求调研与安全检查工作,为当地“一菌一草”两大
近日,在西山区大墨雨村,“新村民”与老村民和谐相处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据了解,西山区旅居产业正以独特姿态重塑乡村经济与文化生态。大墨雨村与乐居村——这两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凭借自然与人文双重禀赋,成为旅居经济的典范,不仅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路径,更成为都市人群追寻诗意栖居
《看咸阳》讯:3月31日晚8时,影片《立冬的夏天》在CCTV-6电影频道全国首映。影片将镜头贴近乡村田野,以青少年的视角,讲述了10岁的都市少年赵立冬在农村暑假生活中接受教育、启迪思想、浸润心灵、树立理想的过程。影片于旬邑县赵家洞村实地取景,把层叠的崖洞群和村民淳朴的笑脸悉数纳入镜头。当晚7时40分
本报讯(记者 侯红雷)在陕北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交接地带,神木市,这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城市,正描绘着乡村发展的宏伟蓝图。曾经凭借煤炭资源崛起的工业重镇,近年来将目光投向广袤乡村,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关键钥匙,成功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里,众多村庄实现了从“空壳村”到“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近年来,中国建设者们将中国技术和经验带到非洲国家和地区,在当地修建饮水井,改善了非洲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当地生产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乍得共和国是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水资源匮乏。从2011年开始,中国企业研究制定了免费为社区打饮水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