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山区大墨雨村,“新村民”与老村民和谐相处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据了解,西山区旅居产业正以独特姿态重塑乡村经济与文化生态。
大墨雨村与乐居村——这两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彝族古村落,凭借自然与人文双重禀赋,成为旅居经济的典范,不仅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路径,更成为都市人群追寻诗意栖居的理想地。
许多人到大墨雨村体验“慢生活”。
[ 大墨雨村 ] 从“空心村”到旅居热土
大墨雨村最早被人熟知,是从外界给它贴上“民宿”标签开始的。
但无论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都不这样认为。
大墨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包含了多类个性的生活方式合集,是很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大墨雨村,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彝族古村,曾因矿山关闭而一度荒废。自2015年起,艺术家、设计师等“新村民”纷纷涌入,将废弃老宅改造为工作室、民宿和画廊,形成新老村民共建共治的模式。如今,村内140栋老宅中,有93栋已出租,吸引36名长期留村经营者。2024年1—9月,大墨雨村接待游客1.89万人次,创收185.25万元。
走进大墨雨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化赋能带来的变化。
大墨雨村正兴起一种全新的古村旅居方式,新的文旅业态得以迭代升级。
大墨雨村旅居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来自文化、社群与生活方式的相互融合。“新村民”徐女士,初识大墨雨村时便被别具一格的乡村特色吸引,于是她选中了一处废弃牛棚,将其改造为“一念花开”民宿,带领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走进如今的大墨雨村,处处能感受到文化赋能带来的变化。通过彝族刺绣、古琴制作等非遗体验课程,大墨雨村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不断输出生活方式,吸引许多人在此体验“慢生活”、农耕研学和非遗技艺,让游客从短暂停留转向深度融入,实现从“观光”到“栖居”的转型。
乐居村一隅。
[ 乐居村 ] 用“流量”带动“留量”
在乐居村,打开新生活的方式不止一种。
从昆明城区驱车半小时,就能到达乐居村。在村口望向乐居村,80余栋“一颗印”古建筑错落有致地屹立在山坡上,老屋、古树、牌坊如同一幅诗意山居图映入眼帘,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乡愁萦绕。
清晨,乐居村“新村民”、九犀手作面包主理人之一、面包师张俊从北市区的家里出发,到达乐居村后,马上开始手工揉面、制作馅料、为柴窑升温、烤制面包。伴随着面包香,店里也迎来第一批客人。许多游客为他的面包而来,也为乐居村的新生活方式而来。
乐居村吸引年轻游客。
同质化是困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破除乡村旅游“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乐居村为此提供了样本。
进入村子,拾级而上,沿途的咖啡店、茶屋、手作店等丰富业态让人惊喜,它们也是乐居村“文旅+”的鲜活样本。以九犀手作面包、云南小粒咖啡等为代表的“土味IP”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游客,形成“传统技艺+现代消费”的闭环。以乐居之眼、春风十里客栈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让“文化沉浸式住宿”成为核心卖点,也让乐居村成为都市人群暂避喧嚣的“第二居所”。
此外,乐居村聚焦“非遗IP”,计划建设民族医药体验馆与曲艺剧场,强化文化独特性。未来,还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大墨雨村与乐居村旅居产业的繁荣,揭示了西山区旅居产业发展的深层逻辑——以文化为魂、以生态为基、以社群为纽带。它们不仅是昆明半小时经济圈内的“网红村”,更让大家看到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古老村庄如何焕发新生,让旅居成为连接城乡、传承文化的桥梁。
昆明西山发布
来源:昆报头条
编辑:胡天奇 陶 红
编审:杨蕊溪 吴慧芳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走进乡村看振兴】光明日报记者 刘艳杰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杜沁璐勾勒线条、点涂油彩……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达尼村的绿泽画院内,游客陈文馨正在画院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创作着一幅“春日山景图”。俯瞰达尼村。徐升宇摄/光明图片“听闻这里有个画家村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翰书“当晨光爬上教学楼的阶梯,这里已响起琅琅书声”“当暮色漫过城市天际线,这里的灯火永远为文字守候”“从城市地标到校园角落,从荷塘月色到驿站灯火,一座城市的精神版图,便在阅读中徐徐展开”……4月22日,在主持人的旁白声中,璧山区2025年全民阅读活动拉开帷幕。本次活动创新打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谢文彬 陈平成)在乡村振兴的宏大篇章中,江永县桃川镇六十工村正以独特的发展路径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路畅橙香”成为这个村庄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道路交通的改善与夏橙产业的兴旺相互促进,为六十工村的繁荣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曾经,六十工村的交通状况较为落后,狭窄崎岖的村道不仅给
从北京城市图书馆的24小时阅读空间,到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的夜读场所,再到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夜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图书馆探索延时开放、夜读活动等诸多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让读者可以全天候与书籍相伴,尽享阅读乐趣,遨游知识海洋。明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也是我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21日讯 记者今天下午从文化和旅游部举行的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第15个“中国旅游日”将以“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为主题,组织各地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公益惠民措施,展示文化和旅游新产品新业态,鼓励和吸引游客更多参与旅游体验,乐享旅游幸福,
央广网北京4月21日消息(记者胡波)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今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文化和旅游部今天(21日)公布了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相关情况。各地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学”七大场景,推出一系列惠民、乐民措施。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
川观新闻达州频道 刘晓慧 杨迎 文/图“让我们捧起书本,让阅读照亮生活……”4月19日下午 2 点左右,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达州市图书馆内书声琅琅,第30 个“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诗咏巴渠·达州市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正在这里举行。活动现场,市民、学生、朗诵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经典诵读开启阅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马东平:“我的提案正是基于集体智慧,进一步追根溯源,从‘大一统’国家角度出发,探索先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我将继续立足专业领域,把学术研究与履职实践相结合,建良言、献实策,将政协委员的职责落在实处。”△马东平委员(右二)在甘肃陇西“丝绸之路”中国甘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