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赛博汽车
Nuro又拿到了一笔融资,不过估值相比此前却有所下滑。
当地时间4月9日,自动驾驶技术初创公司Nuro宣布,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筹集了1.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5亿元)后,其估值达到6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普信投资公司、富达管理与研究公司、老虎环球基金、Greylock Partners和XN等投资。
这距离Nuro上一轮融资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彼时正值风险投资热潮高峰,Nuro的估值一度达到86亿美元。此次估值相比高值缩水超30%。
去年下半年,Nuro曾表示,将其业务模式从无人配送,扩展到自动驾驶技术,包括无人出租车和个人拥有的自动驾驶车辆。
新一轮融资到位后,Nuro即将讲述另一个故事。
成立于2016年的Nuro,两位创始人都出身Google。
一位是前Google无人车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其于2005年在英特尔实习了一段时间后进入谷歌,随后升任Google自动驾驶团队首席软件工程师。
另一位则曾是Google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负责人、首席工程师戴夫·弗格森。
凭借强大的创业团队背景,Nuro自成立以来便备受资本市场的关注,迅速获得多次融资,总金额超过20亿美元,跃升为美国自动驾驶独角兽企业。
Nuro的投资方阵容堪称“全明星”,既包括顶级风投机构,也有丰田、Woven Capital(丰田旗下)、Chipotle等战略投资者。这种资本组合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Nuro带来了宝贵的产业资源。
2018年1月,Nuro完成92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高榕资本、网易创始人丁磊、真格基金、Greylock Partners等。
此后,连续三年,Nuro都获得了大额融资。
2019年2月,Nuro宣布完成来自软银愿景基金的9.4亿美元融资。
2020年11月,Nuro又获5亿美元C轮融资,由顶级投资机构普信投资公司领投,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LLC.、特斯拉重要机构股东Baillie Gifford、软银愿景基金一期,以及Greylock等参与。
2021年12月,Nuro再次完成6亿美金D轮融资,由老虎环球基金领投,Baillie Gifford、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LLC、高榕资本、Google、Kroger、软银愿景基金一期、T. Rowe Price Associates, Inc.旗下基金、丰田汽车旗下基金Woven Capital,以及其他现有股东参与投资。
此时,Nuro估值来到86亿美元。
Nuro此前融资情况
但随后很长一段时间,Nuro再无新融资消息传出。
一直到今年4月,时隔三年多时间,Nuro终于宣布,获得新一轮1.06亿美元融资,依然是多位“老熟人”支持。
不过,尽管总融资金额从21亿对美元增长至22亿美元,但Nuro的估值却有所降低,从86亿美元下降至60亿美元。
但戴夫·弗格森对当前估值十分满意。他表示,我们上一轮融资是在2021年底,当时市场正处于顶峰时期。我们对现在这个估值感到非常满意,也相信它能让我们确信新的市场战略能够取得成功。
未来,Nuro将利用最新一轮融资的资金提升自动驾驶技术并推进商业合作。
拿下新一轮融资的同时,Nuro的战略重心也在逐步转移。
创业初期,Nuro的主攻方向为末端无人配送,并发布了一系列产品。
2018年1月,Nuro发布了第一代无人配送车R1,完全去除驾驶舱设计让外界耳目一新,新车宽度仅为普通轿车一半,最高时速25英里(约40公里),载货空间约合3-4个购物袋,最高负荷113公斤。这代产品主要验证了无人配送车的可行性。
很快,2020年2月,Nuro又发布了第二代无人配送车R2,车辆从外观看与上一代车型R1非常类似,都有25 英里/小时的限速,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且没给人类驾驶员留位置。
不过,与R1相比,R2更具备商业化运营条件。
Nuro并没有像R1那样定制每个车辆,而是与汽车制造商Roush合作设计。
它货仓容量比R1多65%,可以容纳20个购物袋;隔间新增温度控制设计,更有利于食物保鲜;R2外部的触摸屏也更大;使用定制的电池解决方案,让电池增加了一倍,以保证全天运行;车重有所增加,达到1.15吨;没有侧视镜。
更大的不同在于,R2拿到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特别豁免。这意味着, Nuro可以制造并测试不符合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的无人配送车辆。
一般来说,按照FMVSS的规定,在美国销售车辆之前,车辆必须要有基础的控制装置,比如方向盘、踏板和后视镜等。如果新车不符合标准,制造商可以申请豁免。
但在Nuro之前,没有过任何一个针对自动驾驶公司的豁免先例。
与此同时,Nuro也是第一家在美国车辆管理局(DMV)许可下在加州公开道路上测试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不仅没有司机,也没有乘客。
得益于此,Nuro也开始加速商业化脚步,陆续与美国披萨连锁达美乐披萨、超市连锁沃尔玛、杂货超市克罗格超市、连锁药店CVS、快递公司联邦快递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一时间风光无限,并迅速长成独角兽,末端物流赛道估值第一。
又是2年周期。2022年1月,Nuro发布了与比亚迪联合研发设计的第三代无人驾驶配送车。
按照计划,新车预计2023年量产,可实现货运量为上一代车型两倍,成本却降低50%,将成为Nuro商业化扩张的主力军。
在戴夫·弗格森看来,“第三代自动驾驶配送车是Nuro迈向大规模生产的关键一步,它的设计完全围绕商业需求,而不仅仅是技术展示。”
为此,Nuro也进行了快速扩张,两年时间团队翻倍至1500人。
一切,都在为大规模商业化做准备。
但现实给了Nuro狠狠一拳。
2022年,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稳定,自动驾驶行业也来到了寒冬。
而迟迟无法盈利的Nuro更是面临资金链紧张问题。
于是,当年11月,Nuro做出了裁员的决定。
它在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坦言,过去一年的快速招聘是一个错误,并将裁员约20%。
同时,Nuro还暂缓了商业化落地脚步,并推迟第三代无人配送车的量产,放弃了与比亚迪的相关合作,公司进入低谷期。
更大的变化在于2024年。
当年9月,Nuro宣布将其业务模式扩展到自动驾驶技术上,包括L2至L4。
Nuro 的首席技术官安德鲁-克莱尔称,业务模式调整的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公司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改进到了一定程度,可以处理更广泛的任务,而不仅仅是送货。
另一方面,公司成立之初,还没有任何汽车公司认真地计划制造L4级自动驾驶车,Nuro想要走这条路必须自己制造硬件,对自己需求太大。但随着更多玩家的加入,Nuro可以以提供技术的方式实现商业化落地。
由此,Nuro推出了第四代无人驾驶系统Nuro Driver。
Nuro Driver采用英伟达Thor芯片和Arm的Neoverse技术,在动力系统上则由比亚迪开发,覆盖L2-L4级自动驾驶技术。
自此,Nuro的商业模式也从无人配送覆盖至自动驾驶,其官网更多介绍起了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战略转型,显然并不是一件简单实现的事情,不过此次“老熟人们”的真金白银支持,或许还是愿意再相信一次。
至此,新故事起航。
①花旗随华尔街同行看淡美股 美股趋势逆转 高估值承压虽然美股有所回升,但花旗策略师加入了美银和贝莱德等华尔街大行的队列,对美股的前景转而看淡,因为特朗普贸易政策最终结局的不确定性引发衰退担忧。花旗下调美国股市评级至中性,认为贸易冲突、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欧洲财政扩张等因素将损害美国经济增长
人民财讯4月15日电,中信证券称,在国九条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证券公司有望围绕一流投资银行建设的目标持续回归本源、做优做强,在服务五篇大文章,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过程中充分展现自身潜力。聚焦2025年,证券行业有望依托高成交额、资本市场持续回暖以及成本控制进一步展现自身业绩弹性。目前证券行
2025年4月14日,瑞可达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55.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5亿元,同比增长28.11%。尽管营收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增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方面仍面临挑战。瑞可达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工业机器人等领
近日,泰媒报道称,如今人们的预期寿命变得更长,因此退休后的财务规划十分重要,必须要有足够的钱支付可能持续20-30年或或更长时间的开支。而泰国政府养老基金(GPF)方面表示,有债务等多种风险因素会损害老年人群体的财务安全稳定。据2024年的数据发现,泰国政府养老基金成员退休后的资金主要有2个来源,即
近年来,为了缓解育儿压力,各地相继推行育儿假这一福利制度。但现实中,这一福利制度落实情况如何?如果员工因此将企业诉上法庭,法院又会如何判?近日,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法院,就审结了这样一起与育儿假相关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男子请育儿假不成被扣4天年假据报道,江苏昆山刘先生的孩子于2021年6月出生,其
据《纽约时报》援引对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声明的分析称,该部门负责人埃隆•马斯克表示,该部门将帮助政府节省原定金额的约15%,但由于计算错误,实际节省金额可能会更少。该报指出,马斯克最初表示,他的团队可以在9月30日前将下一财年的美国联邦预算削减1万亿美元。然而,在周四的政府会议上,马斯克表示,
继今年初因操纵“昊志机电”股票被中国证监会处罚1.09亿元之后,时隔3个月,昊志机电 (300503)实控人汤秀清又因其在公司股票非公开发行期间违规承诺收益且未披露,近日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简称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4月11日,广东证监局发布公告,对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
近一周深市掀起了新一轮的回购增持热潮,推出近百单回购增持计划,披露相关公告200余家次。数据显示,4月7日以来,深市213家公司披露回购增持公告,其中,回购计划73家,拟回购金额181亿至328亿元;回购进展96家;增持计划24家,拟增持金额为66亿至94亿元;增持进展20家。市场分析指出,股份回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