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如淬火之钢,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一座不朽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内涵,探寻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现实路径,使之成为凝聚磅礴伟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筑民族认同与责任担当的精神基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每个人对国家、民族的义务和责任,对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唤起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巨大影响。伟大抗战精神首先彰显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所迸发的深沉爱国情怀与集体责任自觉。无论是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御侮,还是海外华侨毁家纾难、倾力支援;无论是知识分子义无反顾、投笔从戎,还是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都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生动诠释,对民族精神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的凝聚升华。它深刻揭示了:民族共同体存续的根本保障,在于每一位成员对其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与舍我其谁的担当。这种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饱受挫折而不断浴火重生的文化密码与伦理根基。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爱国情怀被空前激发与淬炼,表现为对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坚决维护,以及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责任的深刻体认,它超越了地域、阶层、党派的藩篱,凝聚成“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集体觉醒与奋起抗争的磅礴伟力。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海内外中华儿女争先投入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
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深化历史认知与国情教育。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充分利用纪念馆、历史遗址等实体资源与数字技术,全景式、沉浸式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图景与个体的巨大牺牲,深刻阐明“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朴素真理,厚植家国情怀的认知土壤。二是要强化公民责任意识培育。在新时代语境下,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具象化为公民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通过完善志愿服务、社区参与、公益慈善等机制,引导民众在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履行法定义务、恪守职业道德、参与社会治理中践行爱国情怀,使责任意识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行动。三是要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时代叙事。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联结,讲好国家发展成就与个人奋斗故事,突出“强国有我”的时代召唤,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坚守、每一份创新创造的努力、每一次对国家利益的维护,都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情怀的时代书写。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挺直精神韧性与文化自信的不朽脊梁
在面对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与生死存亡的终极考验时,无数中华儿女展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气节。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从张自忠将军“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的铮铮誓言到普通民众面对酷刑拷打坚不吐实的无畏,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品格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具体彰显。它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与生存韧性,根植于其成员对民族尊严、民族气节等核心价值矢志不渝的坚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伟大抗战精神中极具震撼力的道德光辉,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自信与对侵略者反人类暴行的极大蔑视。这种民族气节并非匹夫之勇,而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道德信念,表现为在极端压力下对人格尊严、民族尊严的誓死捍卫,是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儒家伦理准则的悲壮实践。
厚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要把握好以下着力点:一是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气节基因。系统梳理与阐释中华文化中关于气节、操守、尊严的经典论述与历史典范,结合抗战英雄事迹,阐明其在维护民族精神独立性与文化主体性中的永恒价值。同时,在教育体系、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中强化这一主题,以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二是要在时代挑战中砥砺精神韧性。引导各族人民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自觉发扬不畏艰险、坚守信念、维护尊严的气节精神。在国际舆论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中,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发声亮剑,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与民族尊严。三是要构建维护民族尊严的制度与文化环境。完善法律法规与社会规范,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有损国格、民族尊严的言行。大力倡导尊重、诚信、正义等价值观,营造崇尚气节、敬仰英雄的社会氛围,使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与自觉遵循的准则。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激发斗争意志与攻坚克难的时代伟力
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与血战到底的钢铁意志。从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到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中无数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从广袤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到全民皆兵、地雷战、地道战等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无不彰显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绝勇气与持久韧性,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英勇斗争、顽强斗争的坚定意志与超凡勇气。“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中磅礴的实践力量,体现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敢于亮剑、绝不屈服、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与牺牲精神。这种英雄气概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升华为一种面对强权压迫、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精神,其关键是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要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将抗战中的斗争精神融入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具体实践,引导全社会在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关键战场,发扬攻坚克难、敢战能胜的锐气。二是要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意志力与能力。加强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意志品质锤炼,通过国防教育、艰苦环境磨炼、挫折教育等途径,培养坚忍不拔、迎难而上的心理素质。同时,注重将斗争精神与科学态度、法治思维相结合,提升在复杂环境中依法斗争、精准施策、务求实效的本领。三是要营造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社会风尚。大力宣传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特别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让英雄气概融入社会肌理,激励各族人民在各行各业争当新时代的奋斗者、搏击者。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增强锚定目标与勇毅前行的行动定力
14年浴血奋战,历经战略防御的艰难、战略相持的漫长与战略反攻的曙光,支撑中华民族最终赢得胜利的,是深入骨髓的必胜信念与坚忍不拔的非凡毅力。无论遭受何等惨重损失与严重挫折,无论面临何等物资匮乏与环境艰苦,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以惊人的忍耐力、创造力和组织力坚持抗战到底。这种信念与毅力,是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升华。“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灵魂支柱与持久动力源。它源于对战争正义性的深刻认知、对民族生命力的坚定自信以及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必胜信念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在科学分析战争形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战略定力,表现为在漫长黑暗与严重挫折中保持方向不偏、斗志不减、步伐不停,以“愚公移山”的恒心与“滴水穿石”的韧性,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取得全面胜利。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以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充分认识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科学性和优越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风云变幻中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与战略自信。二是要培育长期奋斗的战略耐心与务实作风。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引导全社会树立大历史观,克服急功近利、浮躁冒进心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长远规划,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久久为功,注重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作出更大贡献。三是要在攻坚克难中磨砺韧性品格。将“坚忍不拔”精神融入持续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等安排部署中,在科研攻关、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等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坚持长期主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在社会治理中,面对复杂矛盾和问题,保持韧性、持续用力、务求实效,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总之,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四大核心内涵,如同四根擎天巨柱,支撑起中华民族一道不屈的精神长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接近梦想彼岸,越要传承好伟大抗战精神这份精神财富。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将其融入人民血脉、注入时代实践,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成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挺起新时代的精神脊梁,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化作攻坚克难的锐利武器,用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铺就不断赢得胜利的奋进基石。让穿越时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中照亮前路,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青海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韩丽萍;
张利涛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锻造的伟大抗战精神,如淬火之钢,成为
——中国化学二化建形式多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化学二化建各级党组织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动力。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让红色精神在青海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表彰先进,部署“五大工程”6月30日,中化二建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情怀,6月24日,青岛市“童心向党・筑梦未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城阳区礼德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由青岛市文明办主办,城阳区委宣传部、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承办。活动分为共健少年志、共圆中国梦、共筑强国基三部分。开场节目《狮舞盛世》以“传统为韵红色为魂”的创意
△哈梅内伊社交媒体截图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3日晚表示,伊朗不曾侵犯他人,也绝不接受任何侵犯,更不会屈服于任何侵犯,这是伊朗民族的逻辑。伊朗当晚对美国位于卡塔尔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动导弹打击后,哈梅内伊通过一个经认证的社交媒体波斯语账号作出上述表态,并配发一张海报。画面中,一面美国国旗在燃烧。哈梅内伊
踏访平型关:聆听胜利的回响■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滕伟明摄云端瞰山河神州大地,关山重重,重重关山。然而,有这样一座关隘,并非因其险峻或恢弘而闻名,而是因一场胜利,被赋予了超越地理坐标的永恒光辉——这,便是平型关。回望1937年那个高粱泛红的季节,出师抗日的首战大捷,使八路军威震敌胆,
河北日报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锲而不舍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案为鉴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倪岳峰主持并讲话《河北日报》消息,6月6日,河北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关于2起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5月13日,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巡回讲堂三年行动启动仪式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普布顿珠出席并讲话。普布顿珠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党中央和省委有关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
日前,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公开通报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李献林,信阳市委政法委原常务副书记叶金广等10名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通报指出,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李献林、叶金广等人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