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写|西双版纳孔明灯传承人:坚守44年,我放不下这门手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39:00    

4月13日晚,西双版纳澜沧江两岸漫天飞舞孔明灯,几盏巨型孔明灯也在准备放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4月13日晚上,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澜沧江畔,56岁的岩香罕满足地看着一盏盏他亲手制作的孔明灯随风摇曳,升向夜空。他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这是傣家人的传统,“我放不下,要一直努力地做下去。”

当天,西双版纳傣族人民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傣历新年节。当天晚上,西双版纳机场航班停飞部分时段,让出天空,数万名身着盛装的傣族群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共同点燃一盏盏写满美好祝福的孔明灯,澜沧江两岸天空在一轮圆月照耀下,展现出“天上星河转,人间灯火明”的美丽浪漫画卷。

这是澜沧江畔一年中最美的夜晚,也是独属于西双版纳的浪漫。

孔明灯,傣语中译为“贡菲”,是一种可以升空飘飞的纸制热气球。每到傣历新年,傣家人都有着制作和放飞孔明灯的传统习俗,代表了吉祥与祝福。

4月13日晚,工作人员准备放飞巨型孔明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2005年9月,傣族孔明灯制作技艺被西双版纳州公布为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这也是非遗保护的“前身”。

今年56岁的岩香罕是景洪市曼勐村人,12岁起便开始学习制作孔明灯。小时候的他,看长辈做孔明灯放飞上天时,只觉神奇。如今,岩香罕已成为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孔明灯”制作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据岩香罕介绍,制作孔明灯需要足够的耐心。首先要选取韧性好、保存久的傣纸,底部的竹条也要削得足够薄。此后,在粘贴纸张时也需要十分细致小心,“涂抹胶水要均匀、不能太重或太轻,后面晾干、拼接也要花很长的时间。”

4月13日晚,30多个宽约3米、长约5米的“巨型孔明灯”,在众人的合力托举下,缓缓升空。它们与数万个小型孔明灯将夜空点缀成银河,让澜沧江流淌着满江“星光”。

4月13日晚,西双版纳澜沧江畔,数十人共同托举一盏巨型孔明灯,准备放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当巨型孔明灯挣脱掌心的那一刻,欢呼声在人群中荡漾,岩香罕心里也充满了欣慰。这样的巨型灯,需要他和另3位师傅不停歇地做一天才能完成。

但他没有想过停息,他对澎湃新闻说:“这是傣族的传统,过傣历新年都要做孔明灯,这不仅是一门手艺,也是一种文化,我放不下,要一直努力地做下去。”

44年的时光里,岩香罕的这份坚守也有了延续。如今,不仅他的儿子掌握了这门手艺,许多村民也自发地和他学习。“必须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岩香罕说道。

一位来自广州的游客向澎湃新闻表示:“这样‘万家灯火’的场面比想象中的更为震撼,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这里点燃孔明灯,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只有真正身处这灯火阑珊处,才能感受到这种魅力。”

4月13日晚,西双版纳孔明灯制作传承人岩香罕接受采访。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澎湃新闻记者 郑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