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优化资源巧解停车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6:43:00    

来源:经济日报

今年3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表示,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累计创建215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开工建设3.25万个公共停车位,提供4.44万个错峰共享停车位。2025年,上海计划持续推进创建30个停车资源优化项目,开工建设4500个公共停车位,建成20个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车场(库),基本实现智慧道路停车场建设全覆盖。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近年来上海市、区两级交通部门牵头破解停车难的不懈努力,多措并举让有限的空间资源承载住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停车难的本质是城市公共资源供给与民生需求的结构性失衡,要破解这一困局,需通过重构物理空间,在空间利用上持续“做文章”。通过立体化、共享化、智慧化的空间再造,破解停车资源短缺的“硬约束”。位于上海徐汇的桂江路公共停车库,采用分层出让供地方式,地上为公园绿化,地下为公共停车库,实现了土地空间资源的复合利用,可有效缓解周边居民和商务办公的停车难题。类似桂江路智能停车库的新型智能停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停车资源优化突破的重点。通过空间的复合节约利用、系统的高效精准运转,实现最大幅度的空间增容,让市民享受到安全、快速、便捷的停车体验。

要想打好停车资源优化的城市“攻坚战”,还需激活时间资源。通过精细化治理将“时间差”转化为“资源差”,通过错峰共享、动态调配等方式,打破停车位在时间维度的闲置限制,实现存量资源的高效复用。这一模式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城市治理思维从“静态管控”向“动态共享”转变的重要标志。位于上海普陀真如街道的曹杨八村,在普陀区交通委、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的协调下,向周边公共停车资源要效益。邻近该小区的真如山姆会员店提供了100个错峰共享停车位。利用停放需求的“时间差”实现错峰共享的“双盈利”,不仅缓解了停车供需矛盾,更推动了城市治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型,为破解大城市停车难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除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变革,治理模式的持续升维也必不可少。通过制度重构、技术赋能和主体协同,实现城市治理从“管控”到“共治”、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从“矛盾化解”到“价值创造”的跨越。要想推动城市停车资源持续优化,则需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局,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力量,突破传统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形成停车资源优化配置的协同网络,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协同”的良性生态。同时,通过技术应用推动停车治理不断升级,实现数据重塑管理效能边界,例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和AI巡检车实时采集车位状态数据,形成城市级“停车热力图”,提升城市停车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动态调控能力,进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调控”的转型。

搭建智慧停车场,通过科技智慧赋能优化市民的停车体验也不失为优化停车资源的有效之举。搭建智慧停车场,可以在市民的停车成本上做“减法”,通过自动化运营实现减负。上海市闵行区交通委对亭场路、平阳路沿线道路停车场实施了智慧化改造,可实现无人值守、自主缴付,并同步开通了错峰共享电子签约功能,停车人不仅可以进行停车自助缴费,还可实时查询道路停车的错峰共享服务信息,申请按月计费优惠政策。在完善使用体验方面,还可以设置蓝牙AOA定位基站、停车信息采集发布设备,提供面向车行和人行的路径规划、场内导航、空位引导、反向寻车等全过程智能引导服务,最终实现停车资源从“粗放供给”向“精准服务”的转变。(作者:唐一路 来源: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