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姚昆 耿建扩 陈元秋
如今的冉庄,墙上的抗日标语依旧醒目。保定市清苑区委宣传部供图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
地道战,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敌占区军民为应对敌人扫荡而采取的一种战法。
地道战,各地都有,且各有高招。以冀中冉庄为例,30多名民兵,与600多日伪军相持一天,无一伤亡。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最终不得不拉着一具具尸体,拖着一个个伤兵,溜之大吉。
那是1945年4月1日凌晨,日伪军朝冉庄扑来,冉庄村武委会主任赵金刚、民兵队长李恒木带领民兵迅速钻进地道迎战。支部书记高振福负责外线联系,村长王玉龙迅速将群众转移。
一群日伪军窜到十字街时,隐蔽在室内工事的民兵立即开火,几个敌人应声倒地。其余的慌作一团,只听见枪响,却见不到一个人。
鬼子翻过墙头、爬上房顶、推倒院墙,就是找不到民兵的身影。他们抡起大镐四处乱刨,不料想又被民兵拉响的地雷炸倒几个。干热的天气,敌人烦躁、疲倦得要死,既不能休息,又不能吃饭,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就会从背后打来一枪、戳来一刀。这一仗打了13个小时,鬼子连民兵在哪儿都搞不清楚,眼看天黑了,只能跑路。
这次冉庄参战的民兵,无一伤亡。从此,日伪中就流传起这样的话:“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冉庄,是河北保定清苑区的一个普通村庄,距保定城区仅30公里。
七七事变后,冀中地区相继沦陷,冀中平原被日寇“细碎分割”,仅冉庄周边就有炮楼、据点15座。在鬼子的“囚笼政策”下,冀中民众“抬头见炮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烽烟”。
在这样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抗日军民的一举一动都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怎样才能与敌周旋并战胜敌人?
冉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张森林有了妙招。这里的老百姓有用地洞储藏红薯的习惯,不少人家里都挖了存放红薯的地洞。张森林建议大家扩充地洞,把洞子连通了。于是,地道越来越长,冉庄的32华里地道网,就这样建了起来。
为了破坏地道,日寇想尽了阴毒的办法。只要发现了地道口,他们就往里面灌水、灌毒气。冉庄军民针锋相对,设计出“翻眼”,就是上下双层地道,一旦毒气进来,人员马上转移到下面一层,并封住与上层的通口,下层地道再挖出与水井连通的出水口,这样的地道,就有了防烟防水防毒气的作用。
地道越修越好。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都可能是地道口;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都被改造成了能够打击敌人的暗枪眼和工事。冉庄军民利用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交叉火力网,成为一座设施完备、隐蔽性强、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
为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冉庄民兵还在地道里建起了自己的兵工厂,制造了许多土武器。抗战期间,冉庄地下兵工厂共生产地雷1200颗、手榴弹2500颗、撅枪百余支、土炮两门、翻火子弹5000多发。
1945年,抗战进入大反攻阶段,冉庄民兵又利用地道,主动出击,配合八路军拔除日寇炮楼、据点,迫使日伪军缴枪投降。
据统计,抗战时期,冉庄军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人。
冀中平原上有多少地道?没人能说得清楚。在日本防卫厅编纂的史料中有如下记载:“(冀中)素有中共平原根据地模范区之称,交通壕、地道建筑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有地下设施,各部队进行肃正工作时非常困难。”
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聂荣臻同志曾为冉庄地道战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
今日,“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采访组来到冉庄,惊奇地发现,冉庄的地道仍在“使用”——地道战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和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跟着讲解员小刘,记者进入地道,去寻找80多年前的战斗痕迹。我们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前行,曲曲弯弯,或宽或窄,或陡或平,或上或下,或险或夷,费尽周折总算到达了地面,出口竟是街边的一处小庙。
小刘告诉我们,对游客开放的地道只是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地道更为隐蔽,也更加难行,很多地段只能匍匐前进。地道,战争年代为敌后军民赢得了生存空间,如今,仍在为群众致富发挥着作用。7月以来,当地日均接待游客达4000人次,今年总接待量已超70万人次。
我们发现冉庄还有个有趣现象,每一个地道入口、出口处,都有卖红薯制品的小店。
小刘说:“当年,无险可守,老百姓才想法子打地道战;现在,大家要致富,也要多动脑筋。咱这儿没什么突出资源,群众就在土特产红薯上下起功夫!现在冉庄镇拥有红薯制粉家庭传统手工作坊50多家、加工企业10多家,以红薯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特色灯具、书签、冰箱贴、玩偶等,也深受游客欢迎。”
(本报记者 蔡闯 姚昆 耿建扩 陈元秋)
编辑 帆帆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闯 姚昆 耿建扩 陈元秋如今的冉庄,墙上的抗日标语依旧醒目。保定市清苑区委宣传部供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地道战,是抗战时期我党领导的敌占区军民为应对敌人扫荡而采取的一种战法。地道战,各地都有,且各有高招。以冀中冉庄为例,30多名民兵,与600多日伪军相持一天,
中新网8月27日电(刁炜 王昊 徐峻杰)他曾任东北军团长,却毅然返乡抗日,并积极寻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母亲被日军抓走后绝食殉国,他将满腔悲痛化作杀敌的力量。 他带领的抗日武装百战百胜,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令敌人闻风丧胆。 他,就是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抗日英雄马本斋。 马本斋指挥大小
本报讯 记者金松报道 “父亲不在了,但是他临走时想送你的东西,我可一定要送到……”尹巳中咋也没有想到,4个月前偶然救助的一名老人,临终前竟然还惦记着他,“送”给他20发步枪子弹。尹巳中是本溪县公安局连山关派出所民警,今年3月,他到本溪市溪湖区公出,在一家小区门口看到一名老人躺在地上。尹巳中马上上前,
如果大地有记忆,一定不会忘记视死如归的纵身一跃;也不会忘记诱敌深入的义无反顾;更不会忘记11.6万血肉筑起的不屈脊梁。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英雄的故事仍在传唱,不屈的精神正绽放新时代的光芒。英雄,是苦难中挺起的脊梁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里,讲解员孙旗绮每天都要接
为进一步优化民兵组织结构,提高民兵组织战斗力,推动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武装工作全面发展,根据南山区人武部年度民兵整组工作计划,近日,桃源街道举行基干民兵整组点验大会。南山区人武部部长,桃源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武装部部长参加此次大会,桃源街道基干民兵接受检阅。民兵整组点验大会南山区人武
近日,上海市新华路隧道成为网红拍照打卡点,有市民在夜晚进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只为拍出“王家卫风”的照片。而在社交平台搜索“电影感隧道拍照”、“复古港风”等,均有不少“指路教程”。照片中,打卡者在新华路地道两侧应急人行通道中,全然不顾边上驶过相距不到半米的车辆。更有人选择坐在应急人
4月24日,陕西省安康军分区政治委员江国平深入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人民武装部开展检查调研工作。检查调研抵达汉滨区人武部后,江国平实地查看了战备器材库、值班室、荣誉室等,全面了解战备、训练及日常工作情况,认真听取了人武部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工作汇报,并对该人武部在党管武装、兵役征集、民兵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
【走进昔日的抗日战场】光明日报记者 包晗 耿建扩 陈元秋七七事变后,日寇的魔爪不断南伸,相继攻陷河北涿州、保定等地。1938年夏,白洋淀沦陷,这个天津到保定的水上交通要道落入了侵略者手中。岂容鬼子逞凶狂!安新、新安两县县委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抗日队伍,雁翎队应运而生。雄安悦容公园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