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节气·小暑|三伏天“晒伏”,跟太阳“借”古人的防霉智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7:06:00    

2025年7月7日4时29分,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我们迎来小暑节气。作为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标志着 “三伏天” 的到来,也正式开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在这一天,捂了一个梅雨季的衣物、书籍重见阳光,上海弄堂里也传出阿姨们拍打羽绒服的“噗噗”声。三伏天“晒伏”究竟灭的什么菌?为什么三伏天的阳光特别给力,被古人捧作“天然灭菌柜”?

伏天晒的究竟是什么“霉”?

夏至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梅雨季节,湿热环境成为霉菌滋生的温床,衣物、被褥、木制家具甚至存粮都会发霉。“晒伏”又被称为“晒霉”,晒的正是潜伏在衣物中、器物上的霉菌。

其实,“霉菌”并非指单一类型的微生物,而是对一大类真菌的统称,是湿热环境滋养出的微生物军团。梅雨季的连绵雨水配合夏至后的热气,创造了90%以上的相对湿度,这正是霉菌繁殖的乐园。它们迅速繁殖并释放出数以亿计的孢子。这些微生物不仅让衣物出现难看的霉斑,更暗藏健康隐患。比如,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会通过呼吸吸入孢子后致病,呼吸系统如鼻窦、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最容易受感染。

古时,“晒伏”更暗藏双关:既驱衣物湿霉,又谐音“晒福”“晒富”。人们通过这个活动除湿防霉的同时,驱散一年来的噩运霉运,对未来寄予美好祝愿。

古人为何选“小暑”来防霉?

小暑时节是自然界入伏的开始,炎热就名副其实真正到来了。小暑一到,雨水减少,阳光火辣耀眼,正是杀菌除霉的黄金时间。紫外线直射下,衣物上的霉菌无处遁形。

“晒伏”的传统至少可追溯至唐宋年间。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说,当时人们就在小暑时节翻晒家什物件和衣物被褥,形成“翻经节”“晒衣节”“晒龙袍”的民俗。不少上海人的记忆里,出梅之后只要有艳阳高照,家里的长辈就会早早起床,在院子搭好几套三脚架,搬出“捂”了一个梅雨季的衣物透透气。弄堂里也有自成体系的“防霉黑科技”,竹床板要晒到烫手才铺衣物、书籍,傍晚收回前必须要先阴凉散热。巧妇们还发明了“三明治晒法”——底层竹席吸潮,中层冬衣铺展,顶层纱帐防尘。

晒伏并不是简单的民间习俗,而是一项具有科学元素的健康活动。在小暑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阳光不仅强度增大,而且紫外线辐射增强,这对于消灭衣物、书籍等物品上的霉菌和虫卵具有显著效果。紫外线作为一种天然的消毒剂,能够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破坏其DNA结构,从而抑制或杀死它们,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晒伏”新玩法到底科学吗?

现代社会中,“晒伏”这一古老习俗也被赋予了新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自然晾晒外,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各种除湿、烘干设备,帮助人们更高效地对抗潮湿和霉菌。同时,环保型防虫剂的研发也为家庭防虫提供了更多选择。

最近几年,“晒伏”不再局限于晒衣物、书籍,还衍生出一种颇为流行的“新玩法”——“晒背”,即在三伏天里让背部暴露在阳光下进行日晒,被一些人称为“天然补阳法”。对于这种新型的“中医养生法”,多数中医人士明确表示:并不主张三伏天里晒背,是对冬病夏治概念的“错位”理解。“冬病夏治”理论确实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通过晒太阳可以温通经络、驱寒散湿,尤其对患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冬季易发疾病的人群有一定辅助调理作用。然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消化内科李刚主任医师表示,三伏天晒背最大的危害是导致中暑,还可能带来皮肤老化、晒伤甚至增加皮肤癌风险。中医有一句话叫“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夏季或是正午烈日下,尤其是当下上海出现连续逼近40℃的极端高温,太阳暴晒反而损耗自身阳气,导致气阴两伤。”

因此,无论是晒物还是晒人,真正的“晒伏”都应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讲究方法与分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