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大学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赋能与范式创新,该校不仅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崭新路径。
学科交叉,构建“文工交叉”新范式
赣南师范大学以“方向换赛道、课题要集成、队伍有组织、学科形交叉、范式往工程”为学科建设创新理念,构建了覆盖中国史、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艺术设计、数据工程等多学科的交叉创新网络。学校与中国史产业导师仵浩专家团队、冠英科技集团深度合作,将AI大模型、知识图谱、智能体架构等前沿技术引入人文研究,开创了“技术+人文+艺术”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新模式。
技术赋能,推动文化从“静态保存”到“动态知识体系”
依托全球首个“阳明心DeepSeek智能体”和CGBox工业AI数字底座,赣南师大团队成功构建了“阳明历史文献知识库”,实现了古籍知识图谱化、跨维度交互体验和产研融合落地的三大突破。AI工具将晦涩古文转化为可视化的交互图谱,使历史脉络一目了然;用户可通过智能检索系统“对话”古籍,沉浸式感受阳明心学的智慧;同时,研究成果直接赋能文旅、教育等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现代场景应用。
决心与力度,彰显“赣南师大速度”
为彰显“数智人文”建设的决心,赣南师大频出实招。学校设立了全球首个聚焦“AI+人文”的专项奖学金——“冠英·阳明奖学金”,激励跨学科创新人才;引入产业导师制,冠英科技总工程师仵浩“双师型”带队,打通学术与产业壁垒;搭建卓越工程师学院,以AI+人文为核心领域,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赋能”的闭环生态。
赣南师范大学的“数智人文”创新实践,不仅是一次学科交叉的探索,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赣南师大正以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行动力,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走进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石阡,处处都是茶的海洋。漫山遍野,大小茶园,举目碧绿。封林成行的,宛如“绿色巨龙”,尚未“成年”的,长势蓬勃。 石阡苔茶是贵州名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石阡县完成干茶生产
7月中旬,作家、江南文化学者徐风最新长篇系列散文《江南器物志》由译林出版社推出。这部长篇系列散文以江南“器隐镇”为背景,用十个故事单元切入古镇民生的方方面面。“托江南之名,借器物说世”,聚焦人与器物的互动过程,展现出由“匠艺”层面深入“文心”内核的创作手法,和江南本土的地方文明,发掘江南叙事中的民间
中新网昭通7月22日电 (杨东升)“最近‘半边红’李子迎来采摘季,我们忙着采摘、销售。”21日,家住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的蒋从涛称,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目前已接到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400吨“半边红”订单。绥江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畔,栽种“半边红”历史逾70年。截至目前,种植面积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7月,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进入松茸采摘季。作为木里松茸主产区之一,近期,木里县雅砻江镇举行松茸促繁保育工作专题会议,围绕松茸资源保护、交易流通优化等关键环节进行部署,要求严禁采摘5厘米以下的松茸及铜菇,以此保护珍稀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松茸拍卖点木里县大面积地区被原始森林覆盖,这里出
在那巍峨的青藏高原之巅,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厚谊;而在悠悠秦淮河畔,每一缕清风都似乎在低语着两地携手并进的动人故事。自2021年那个金秋时节,第二批南京援青干部人才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期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宁的征途。光阴如白驹过隙,当这批干部的工作期满之际,回首往昔,“宁宁协作”
由中国期货业协会组织的“2024年度期货经营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优秀案例征集活动”日前圆满落下帷幕,28家期货公司报送的39个案例入围中期协“服务实体经济优秀案例库”。本次入围案例涵盖了近40个期货期权品种,从业务模式来看,包含场外期权、基差贸易、仓单服务、交割服务、咨询服务、互换以及综合类服务模式等多
7月10日,由南京文化产业协会主办、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协办的“金梧桐文化产业系列沙龙”在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举行。来自文化、旅游、体育、媒体界的3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以“探索‘苏超’IP的文化产业活力”为主题,解码“苏超”火爆背后的文化密码,共探体育IP与文旅、文创、微短剧等产业的融合路径。7月5
7月7日,冠捷显示科技(咸阳)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人有条不紊地工作。 记者 李欣泽摄如今,从画质清晰、价格亲民的国产电视,到满足各种需求、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电子屏幕,市场上一应俱全,这背后是怎样的科技支撑?7月7日,记者参与“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位于咸阳高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