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发布,释放重要信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2:50:00    

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2025年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银行业总资产保持增长,金融服务持续增强。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58.3万亿元,同比增长6.7%。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955亿元。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较上季度末有所上升。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574亿元;不良贷款率1.51%,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不良贷款反弹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恢复节奏仍有波动,部分行业和区域企业经营压力犹存;信用风险出清持续推进,不良认定和暴露更加彻底;叠加普惠小微、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扩张,风险管理压力加大。


总的来看,银行保险机构各项业务有序开展,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健康区间。5月7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从前4个月看,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不良贷款率同比下降约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同比上升约10个百分点,行业安全垫持续增厚。


“短期内,不良贷款率可能继续小幅波动,但随着经济结构优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以及银行加强风险管控,中长期不良贷款风险有望得到有效缓释,整体信贷资产质量将保持相对稳定。”曾刚在采访中说。


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568亿元,平均资本利润率、平均资产利润率均较上季末上升,但净息差进一步收窄。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来说,随着年初存量贷款集中定价和存款开门红的影响消化后,后续季度净息差下降幅度通常逐渐收窄。商业银行要继续优化负债结构,吸引低成本资金,合理控制存款期限,降低长期存款占比。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增加个人信贷投放,提升零售存贷利差。积极开展中间业务,如理财、投行、托管、支付结算等,提高非息收入占比。


谈及如何缓解利润增长压力,曾刚表示,银行应重点采取如下策略:一是优化业务结构,强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提高非息收入占比;二是精细化定价管理,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根据客户风险特征实施差异化定价策略;三是资产质量管控,强化风险防控,降低信贷成本,银行目前拨备覆盖率达208.13%,为息差承压提供缓冲;四是科技赋能,提升数字化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另外,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2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18%,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0%,均处在合理区间,但也比上季末有所下降。对此,曾刚表示,资本充足率小幅下降主要源于银行资产扩张较快、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以及利润增速放缓等因素,反映出信贷投放与风险抵御能力之间的平衡压力在加大。


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总体上看,资本充足率短期小幅下降仍在监管红线之上,整体资本水平较为充足,风险抵御能力较强,但下降趋势依旧值得关注。如资本补充不足,将制约信贷扩张和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影响银行稳健经营和金融体系安全。


为此,银行需积极应对资本充足率趋降压力,持续夯实资本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近年来,随着银行减费让利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依靠自身利润留存来增加资本的内源性补充渠道收窄,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财政部此前已宣布发行首批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面对资本补充压力,曾刚表示,银行应多渠道补充资本,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创新型资本工具,增强外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同时,强化内源性资本积累。提升盈利能力、增加留存收益,提升资本内生造血功能。优化资产结构,注重优质资产投放,压降高风险、低效益资产,降低占用资本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另外,完善资本管理规划,加强资本压力测试和前瞻性管理,合理安排分红,确保资本稳健充足。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间接增强资本充足性。



图片
来源:金融时报客户端
记者:徐贝贝
编辑:段嘉希
邮箱:fnweb@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