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田晓航、唐紫宸)23日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期“余热未清”“燥气初生”,养生防病重在平衡“清热”与“润燥”,固护肺脾,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董菲介绍,处暑处于夏秋之交,通常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气候由暑湿转为凉燥;若暑湿余邪未尽,天气闷热易导致人体出汗过多、津液受损,消耗心肺之气,随着秋燥到来,人体进一步出现口干或皮肤干燥、乏力、气短等症状;燥邪还会暗耗肺阴,表现为干咳少痰、咽喉干痒、皮肤粗糙等症状。
“处暑是养生的‘关键窗口’。”董菲说,这一时期饮食应注意少辛增酸、润燥健脾,可选择银耳、百合、梨、莲藕、荸荠、甘蔗等食物,缓解干咳、皮肤干燥;适当多吃山药、小米、南瓜、芡实、薏苡仁等健脾益胃食物;减少辛辣烧烤、油腻厚味及生冷寒凉食物摄入,以防助热伤津或损伤脾胃阳气;不宜过早“贴秋膘”,需待气候完全转凉后再逐步增加温补食物。
专家建议,处暑后顺应“阳气渐收”的自然规律调整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早晨6至7点起床;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护住头、腹、足等关键部位;运动遵循“动静结合,不过度耗阳”的原则,可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主动调节情志,保持心态平和。
处暑时节,人们还可利用中医外治方法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郭斌说,每日按揉足三里穴3至5分钟,可帮助健脾胃、化湿浊、强体质;睡前按揉涌泉穴一百次,可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咽燥、虚烦失眠;用艾叶、藿香、佩兰、苍术等药材泡澡或泡脚,有助于发散余邪、祛湿解乏。
新华社北京8月23日电(记者田晓航、唐紫宸)23日迎来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中医专家介绍,这一时期“余热未清”“燥气初生”,养生防病重在平衡“清热”与“润燥”,固护肺脾,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董菲介绍,处暑处于夏秋之交,通常随着几场秋雨的到来,气温会逐渐降低、昼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者,去也风过雨停,热浪渐渐退去木叶动秋生,清风徐来昼暖夜凉,秋意初萌正是人间好时节处暑 · 乙巳年七月初一处暑是处于夏秋交替、气候变换的节气,此时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即为“出暑”,意为炎热酷暑即将过去,旷达凉爽的初秋华丽登场。节气养
8月21日,赣县区爱心献血屋正式启动运行,这一全新阵地的亮相,标志着当地无偿献血事业迈入规范化、常态化发展的新阶段。此前,赣县区城区的采血工作主要依靠流动献血车,受限于空间和设施,体验感与效率难免受限。新建成的爱心献血屋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舒适的环境、完备的设施,加上专门设置的停车位,不仅让献血者
近日,台湾宜兰县三星乡发生一系列令人揪心的意外事件,一名王女士先是在驾车过程中坠谷幸得救援生还,然而仅隔三天,却又在家中遭遇火灾不幸身亡。据了解,8月13日,63岁的王女士在倒车时,不慎坠入80米深的山谷。事故发生后,当地警方和消防部门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所幸救援及时,王女士最终捡回一条性命。当时,这
【影视锐评】作者:蔡萃艺近期,以萌娃为主角的微短剧悄然兴起,并迅速成为平台争相追逐的“爆款密码”。除了萌娃题材,还有很多微短剧里,小孩人物形象占据的篇幅比重越来越大。参演的小演员们凭借天真可爱的外貌以及极具反差感的角色设定,收获了大批观众的喜爱,参演作品频频创下播放新高,屡屡跻身热榜前列。这一趋势背
快科技8月19日消息,据媒体报道,中国能建集团所属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宣布,其建设运营的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储气原位试验平台成功完成储气密封循环试验。试验压力达到18兆帕,创下人工硐室储气库最高压力等级记录。这一突破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人工硐室储气领域核心技术,将有力推动压缩空气储能行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
近日,在成都一家养老院的活动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晨练正在进行。身形流畅的“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夸父-MY”伸展机械臂,以柔和精准的招式带领老人们正在打太极拳。它不急不躁的节奏,传递出超越机械的平和与鼓舞,无声守护着长者的健康活力。此刻,科技化身生命律动的温情守护者。当太极教学告一段落,“夸父”无缝切换
千百年前的古人如何度过大暑这一天?“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八百多年前,南宋的曾几在酷暑中提笔写下这首《大暑》时,临安正逢“毒热”,不见风来,唯见日悬。但诗人不说“苦”,只写“聊”——“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唯有把卷在手,让竹席生出凉意;瓜果在井水里一起一落,像替焦躁的心做深呼吸。用书页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