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血管介入医生,经常会遇到患者询问冠脉支架术和药物球囊术有什么区别,下面就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冠状动脉支架术和冠状动脉药物球囊术是两种常用的介入治疗技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但它们的原理、适用场景和优缺点有所不同。以下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1.原理与植入物
冠脉支架术:
通过球囊扩张狭窄血管后,植入金属支架(裸金属支架或药物洗脱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药物洗脱支架会缓慢释放抗增殖药物(如雷帕霉素),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降低再狭窄风险。支架永久留存于血管内。
图1:冠脉支架置入术图
冠脉药物球囊术:
仅使用带有抗增殖药物(如紫杉醇)的球囊扩张狭窄部位,短暂接触后撤出球囊,不植入支架。药物涂布在球囊表面,扩张时释放到血管壁,抑制内膜增生。无永久性植入物,避免金属残留。
图2:冠脉药物球囊术
2.适用人群
支架术更常用:
适用于大多数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尤其是严重狭窄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血管弹性差、易发生塌陷的情况(如左主干病变)。
药物球囊的特定优势:
支架内再狭窄:既往支架内再狭窄的首选方案(避免多层支架)。
小血管病变(直径<2.5mm):这种小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风险高。
分叉病变:避免分支血管被支架覆盖。
不适合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如高出血风险者)。
3.术后抗血小板治疗
支架术:需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通常至少6-12个月,药物洗脱支架可能更长)。血栓风险较高(尤其是早期支架内血栓)。
药物球囊术: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较短(通常1-3个月),因无金属异物留存,血栓风险低。
4.优缺点对比
5.选择依据
优先支架术:血管直径较大、病变复杂、需长期支撑的情况。
优先药物球囊:支架内再狭窄、小血管病变、高出血风险或拒绝植入异物的患者。
总之,支架术是提供即时机械支撑,但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球囊术是无植入物,适合特定病变,但依赖药物效果,可能需更密切随访。最终选择需由心脏介入团队根据病变特点、患者个体情况(如出血风险)综合评估。
本文仅限于公益科普及学术交流,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热热热!眼下,我国中东部正在经历今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未来一周,高温将陆续覆盖华北南部、黄淮至江南、华南大片区域,且强度加强,部分地区高温天天可见,暑热或贯穿全天。今天(7月2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中国气象局发布首个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一起了解哪里风险等级高↓南北方多地桑拿天持续江苏河南等地
6月28日上午,由贵州省抗癫痫协会、贵州省医学会神经电生理分会主办,仁怀市人民医院承办的“6.28癫痫关爱日”大型学术讲座、健康宣教及义诊活动在仁怀市人民医院圆满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贵州省内癫痫领域的顶尖专家,通过多种形式普及癫痫防治知识,提升基层诊疗水平,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活动开幕式
记者:蔡璐通讯员:宁亚飞 方婷我要拍个视频,告诉老姐妹们,有高科技在,手术不可怕!”83岁的李奶奶5年前查出心脏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因惧怕开胸手术一直保守治疗。今年6月,命悬一线的她慕名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求助。该院专家团队采用国际领先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仅
提起“脚气”,也就是足癣,很多人都咬牙切齿:反反复复又很容易传染。对于这一临床上最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疾病,27岁的小伙小陈(化姓)有更痛的领悟:近日,他误把擦脚巾当洗脸巾,竟导致“脚气”直接上了脸,差点“毁容”。宁波市第二医院皮肤科田雅芝主治医师提醒,足癣虽是小病,传染性却特别强,不仅会传染到脚上,
6月9日,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5年全省防汛抗旱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预测,今年安徽汛期气候状况偏差,阶段性旱涝明显,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全省已进入主汛期、梅汛期,防汛抗旱到了关键阶段。安徽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白中华介绍,全面做好应急处突准备,组织各地修订各类应急预案3597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用过一次性塑料杯喝热水?有没有经常用外卖盒装热食或热汤?长期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装热食/热汤对身体有影响吗?宁夏医科大学一项实验研究了一次性塑料制品盛放热食对健康的影响,他们给小白鼠每天用塑料容器装热水喝,结果发现小白鼠的心脏坏了、炎症高了……他们给小白鼠天天喝这种水:心脏坏了、
“腿部被毒蛇咬伤”9分钟吉林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丰满交警为毒蛇咬伤患者抢出“生命通道”2025年5月24日12时45分许,丰满交警大队四中队接到紧急指令:一名中年女子被毒蛇咬伤小腿,情况危急,需立即送医。民警蔡达、辅警张泽迅速响应,即刻出警。与载有患者的车辆会合后,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民警启动应急救援预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任朝霞 通讯员 姚雪)农药能够有效控制或消灭植物病虫草害以及杀灭蚊蝇等卫生害虫,对人类获取更多食物资源、摆脱饥饿饥荒功不可没。然而,一些研究证实,农药可能损害生态系统,许多农药的生态负面效应可能会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得到加强。为破解这一问题,来自钱旭红院士/李忠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