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首席记者 施诗、记者李依农 广州报道
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保护主义暗涌不断之际,珠江之畔,第137届广交会却以万商云集的盛况,向全球传递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广交天下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贸易正面临严峻考验的大环境下,广交会的召开意义非凡,发挥着窗口与桥梁的作用,成为全球客商了解中国、推动合作往来的重要平台。
面对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把危机转化为机遇?张燕生指出,中国必须高举全球化的大旗,继续推动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他强调,中国应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谈及当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化,张燕生预测,区域化、本地化的供应链合作将会更加积极,而加强产业链的韧性也将变得愈发重要,他提到,中国要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升和改善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
他进一步分析称,在关税压力下,区域内贸易、投资、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会更加活跃,从这个角度来看,危机中也孕育着机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或许将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格局。
《全球财经连线》:在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下,国际贸易发生了巨变。在此大背景下,广交会的召开有怎样的意义?
张燕生:广交会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全球贸易的窗口与桥梁,是一个“广交天下客”的平台。“天下客”通过广交会来了解2025年中国在进出口方面的变化。比如这次来参展,我就看到了广交会展示的机器人、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等等,都令这些“天下客”对中国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创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平台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交会在当前国际贸易的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越是这个时候,我们越要与全球客商一起,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全球财经连线》:具体来说,怎么把危机变为机遇?
张燕生:目前,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已经属于禁止性关税。也就是说,进出口贸易商根本无法承受高达145%、125%的关税。因此,我认为中国必须高举全球化的大旗,继续推动开放,推动市场化改革,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高举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旗。
“广交天下客”,广交会不仅是一个向全世界展示的平台,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能够通过创新、转型和发展,促进这一平台的作用。如何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和开放,赋能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我有时也在想,是否有可能通过广交会这个平台,形成一个机制:与中国关系越紧密的地区,越富裕;与中国基础设施越便利的地区,越富裕;与中国贸易投资关系越紧密的地区,越富裕。
从这个角度来看,广交会平台应该与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结合来看。我的想法是,要提升专业化能力,做到懂行;要提升职业化能力,保持操守。同时,还需要提高我们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能力,特别是在国际法律法规和经贸规则方面,推动我们的规则与世界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对接,实现相融相通。
《全球财经连线》:此次广交会也吸引了很多境外的采购商,其中不乏来自美国的客商。美国采购商为什么会在这种环境下来到广交会?
张燕生:眼见为实。中国和美国之间,无论是工商界还是贸易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大家都希望通过实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情况。他们希望看到中国在数字化转型、绿色化转型和开放型转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因此,他们可以与中国以及世界其他贸易伙伴共同讨论,如何规避禁止性关税、如何应对保护主义,如何化解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我个人认为,这些来自美国的客商一是为眼见为实,二是为寻求合作。
《全球财经连线》:在国际贸易格局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外贸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张燕生: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从外向型经济模式转变为开放型的经济模式。关键在于在“三驾马车”间,如何将全方位扩大内需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如果全方位扩大内需做得越好,那么中国的进口需求就越大,进而使世界主要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和市场的互信依赖程度就越高。这种相互依赖的加深,会有助于提升双方的战略互信。
因此,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全方位扩大内需要产生实质性的效应,真抓实干,就能改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工商界间的关系。
《全球财经连线》: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去扩大内需?
张燕生:扩大内需,首先要让老百姓花钱,就要让老百姓有钱。要让老百姓有钱,就必须让老百姓的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建立起一个持续增长的机制。
其次,老百姓有钱了,敢不敢花钱也至关重要。要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就需要为老百姓解决在基础教育、基础养老、基础医疗、基础住房和基本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要推动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乡镇、村等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总的来说,消费能力的提升,下一步的重点是消费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消费增长机制的建立,使得全方位扩大内需成为一个持续进步的进程。当生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逐渐形成,出口和进口也会更加平衡,引进来与走出去、储蓄与投资之间都会达到一个平衡点。如此一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会持续改善,当前的焦虑和担忧也将会迎刃而解。
《全球财经连线》:尽管面临多重挑战,但一季度中国经济还是取得了5.4%的增长。你怎么看?
张燕生:我个人认为,从5.4%的增长来看,首先,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其次,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有所改善。第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经过过去几年的努力,今年一季度的宏观数据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改善。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面对新主力,同样从一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到,有比较明显的恢复。因此,可以说,人们的信心和预期其实有了比较明显的恢复。
但是,仍然有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首先,关税战可能会拖累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其次,我们的CPI和PPI在一季度出现了负值,这表明中央、地方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的积极性还需要全方位地调动起来。如此一来,能够把宏观政策的力度和经济的多个层面结合起来,能够使全年经济争取取得理想的结果。
《全球财经连线》:一季度的进出口也呈现出增长态势。怎么解读这一趋势?
张燕生:一季度的进出口表现较为强劲,但我们知道,出口是外需的函数,而进口是内需的函数。一季度的外贸数据实际上反映了外需和内需之间的差。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季度外贸数据表明贸易顺差加大,贸易摩擦的概率加大。
对于大国来说,保持贸易平衡是负责任的行为。因此,如何促进进口,关键还是要推动经济增长。有了需求才能够有进口。从进出口的数据来看,我们仍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全球财经连线》:全年来看,5%左右的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张燕生:5%左右的增长目标,从国内的努力来看,应该是比较乐观的。然而,国外的冲突可能会对这一目标产生拖累。因此,全年经济的表现能否达到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贸拖累的程度,尤其是这些外部因素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美国的“对等关税”对中国经济会有影响。比如,预估可能会拖累约两个百分点。那么,能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通过国内全方位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等积极举措来弥补外部的不利因素。问题在于,这些积极的措施能够弥补多少外部冲击,仍然是今年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
《全球财经连线》: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还能看到,我们对东盟和欧洲的进出口都在增长。这是不是意味着区域化合作或者双边合作会成为主旋律?
张燕生:我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趋势并存。一方面,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持续提升,东盟已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和东盟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东盟对中国的外贸、外资、外债、外汇的影响会继续提升。
另一方面,中国也将继续高举全球化的大旗,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与欧盟、金砖国家以及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依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全球财经连线》:中国和东盟在产业链分工上有怎样的合作的空间?
张燕生:中国和东盟的产业链完全是互补性结构。中国强的东盟基本上弱;东盟强的也恰好是中国所需要的。这种互补性结构为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就中美的关税战而言,东盟国家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对东盟经济的影响,是要大于其他区域外的经济体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中国与东盟在外交、政治和全社会的合作方面,有着共同合作的基础。
《全球财经连线》:“对等关税”对全球很多国家及地区的影响都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国际贸易格局会不会形成新的趋势?
张燕生:首先,对东盟而言,“对等关税”发出了一个信号:一切为了出口的外向型经济战略恐怕要有所调整。今后,中国和东盟合作的一大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共同扩大地区的需求。原因很简单,谁对出口依赖大,谁“对等关税”的税率就高。在这种情况下,东盟经济体过去一切为了出口的战略就必须要有所调整。那么和中国共同扩大我们地区的需求,就会发展区域内贸易、区域内投资、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可能会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场景。
背靠着中国这一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对东盟的稳定和增长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看到,东盟广大的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中美的关税战中间不选边站,意味着他们会继续推动和中国的开放和合作。实际上对东盟而言,眼下是一个跟中国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方位扩大内需的契机。
《全球财经连线》: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而言,又会呈现怎样的新常态?
张燕生:我觉得下一步,区域化、本地化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合作会更加积极。提升我们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就变得很重要。我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形成中美两大平行产业链供应体系。这方面,我认为是一场拔河。我们能不能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也包括贸易链,从这个角度来战胜那些极端分子。对这方面的努力,我个人还是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用第四次工业革命来改善我们全球供应链和全球综合物流的韧性,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全球财经连线》:最后,想请你给外贸企业一些建议。
张燕生:我给外贸企业的建议是,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定力至关重要,不要乱了阵脚。保持定力的核心,就是要思考如何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其中,包括内外贸一体化的思考。过去,外需很重要,而下一步,国家要提振消费,内需对企业的影响可能也变得同等重要。因此,内外贸一体化非常关键。哪一端的市场表现更好,就应该扩大哪一端的市场份额。对于企业来说,我认为适应当前外部不确定性的变化是最重要的。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编辑:和佳
记者:施诗 李依农
制作: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来源:太原日报】截至4月16日18时,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平台注册交易商规模突破3万户,达到了30030户。客户群体覆盖煤炭生产、消费、贸易、物流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生态集群效应显著,标志着交易中心在煤炭交易领域的影响力和市场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近年来,交易中心依托山西煤炭大省资源优势,充
经济日报近一段时间,境外机构普遍看好我国债券市场,积极参与人民币债券投融资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涵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持有债券总量4.5万亿元,较2024年末的持仓量上升了2700多亿元。境外机构积极来华发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本报记者 潘福达近期,受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影响,全球金融市场震荡,人民币汇率波动显著,走势备受瞩目。连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是短线走低,释放贬值压力后转而回调,4月17日和18日盘中一度收复7.30关口。业内普遍分析认为,我国有充足的宏观调控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美国
【中国船东协会:强烈要求美方停止基于政治偏见的调查和行动 撤销一切歧视性措施】财联社4月19日电,中国船东协会发布声明称,当地时间2025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颁布关于对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301调查措施,具有显著的歧视性,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和中美海运协定,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集体会见金砖成员国和伙伴国驻华使节】财联社4月18日电,中国金砖国家事务协调人、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京集体会见金砖成员国和伙伴国驻华使节。马朝旭就美国滥施关税阐述中方政策立场,表示美国在全世界滥施关税,发起关税战、贸易战,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严重侵犯各国正当权益
4月18日,2025第二十四届中国(济南)数字安防产业博览会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博览会以“数字转型·赋能安防”为主题,汇聚海康威视、华为、大疆等600余家头部企业,展出1200余款新品,覆盖视频监控、AI、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及公安、交通和医疗等十大场景解决方案,展览规模达3万平方米,全面展现
中新社海口4月18日电 题:从消博会看中国消费脉动中新社记者 刘亮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13日至18日在海南海口举行。透过消博会可管窥中国消费脉动。今年一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较去年全年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消费企稳态势延续的同时,新消费场景也不断创新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博雅)4月18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信息科技处处长韩健在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北京积极打造“全球开源之都”,坚持以开源开放为本色、创新引领为特征、共治共享为要义、构建生态为根本,优化开源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开源项目孵化平台,营造开源开放创新生态,已取得一定成效。韩健介绍,在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