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4月1日电 题:六十载碧波南流 一江水血脉情深——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
新华社记者
3月31日晚,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已不间断地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满足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这项工程解决了香港缺水之忧,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
六十载碧波南流,一江水血脉情深。从“硬联通”到“心相通”,粤港赣三地正协力推动东深供水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期谱写融合发展新篇章。
供水超300亿立方米 “生命线”守护香港60年
301亿立方米。
3月31日17时30分,在位于深圳的东深供水工程调度中心的“智慧大屏”上,对港供水最新水量定格在这一刻度。
这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年来的最新记录。
——因济困而生
生长在供水充足时代的人未必有切身之感,但经历过水荒的老一辈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三面环海的香港,缺水曾经是生存之忧。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
东深供水工程源自祖国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1963年12月,在香港的危急时刻,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之困。
东深供水工程全长83公里,从东莞桥头镇引东江水,从深圳水库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
1965年3月1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东深供水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通水,从此终结了香港缺水的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地区长期缺乏淡水的困局。”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志坚说。
——供发展之需
60年来,香港GDP增长266倍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用水需求的增长。
为满足香港用水需求,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0.68亿立方米跃升至24.23亿立方米。
粤海水务董事长郑航桅说,改革开放后,随着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等城市迅速发展,用水迅猛增长,供需紧张中仍全力保证香港用水需求。2020年至2022年连旱期间,东深供水工程仍保证对港年供水量均超8亿立方米。
这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民生工程,不仅滋养着香港同胞,更成为助推香港经济腾飞的坚实保障,支撑“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保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期,东深供水工程有了新的使命。
广东与香港历来密不可分,而东深供水工程不仅为“一国两制”实践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支撑和保障。
2024年1月,历时4年建成的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与东深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双保障”的供水格局,进一步提升对港供水保障能力。
“我们将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一如既往高标准保障东深供水工程安全供水,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郑航桅说。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从未中断,东江沿线守护一江清水也从未懈怠。60年薪火相传,东深供水工程“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建设之初,东深供水工程在从东莞引水进入石马河后,需要经过多级泵站将河水抬高46米、翻越6座高山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当年技术不发达,要用血肉之躯“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建设这样的工程,可谓是“难于登天”。
因为多名亲人在香港而主动请缨参加东深供水工程桥头抽水站建设的莫康平回忆说,抽水站建设需要劈开半座山,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一铁锤砸下去,火星四溅,双手震得发麻。“工程很苦,但大家都在咬牙坚持。”
上万名像莫康平一样的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书写了流传久远的精神传奇。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随着沿线工业的发展,东深供水工程也面临污染的威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项目设计副总负责人严振瑞说,为解决水质可能受沿途污染的问题,2000年东深供水工程实施根本性改造,建设全封闭专用输水管。
“受沿线复杂地形条件限制,同时还要保证正常供水不受影响,工程施工难度‘史无前例’。”严振瑞说,施工团队最终建成同类型世界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同类型世界最大现浇环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等,打破当时四项世界纪录。
在东江源头江西赣州安远县,66岁的护林员龚隆寿每天清晨都会踏上蜿蜒崎岖的山路,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40多年来,他的巡山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磨破了100多双鞋子。
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说,60年来,东江源头人民靠山不吃山,以保护好源头为己任,近20年先后关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拒绝对环境有破坏的投资项目340多个。
碧波万顷的新丰江水库供应了东江约1/4的水量。为守护这一片碧波,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市先后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工业项目,并累计投入上百亿元整治全市河流。
如今,“用脚步丈量青山”的方式已然远去。从空中的无人机,到地面的机器人,再到水上的无人船,东深供水工程已建立起覆盖“天空地水工”多模态、多维度的感知体系,实现工程调度、水质监测、设施管理等一体化运行管理。
一江水一家人 树立大湾区融合发展典范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每当这首深情的歌曲在东江沿岸响起,总能引起无数心灵的共鸣。以东深供水工程为纽带,东江沿线60年来演绎着激动人心的故事。
——体制机制合作创新
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国最早的“水权”交易案例。从1964年4月以来,粤港双方共签订了13轮供水协议。
生态补偿机制在东江流域早早实践。2016年以来,赣粤两省已签订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东江源区已获得中央奖补资金、广东横向补偿资金、江西财政配套安排资金共31亿元。
“东江水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水源供给,它见证着香港和内地协作的互信。”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署长黄恩诺说。
——资源保障合作共赢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管理用水需求和供应,助力湾区城市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黄志坚说,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来,粤港两地携手共进,围绕对港供水安全开展全方位合作,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典范。
——从“硬联通”到“心相通”
今年2月,来自7所中学的近百名香港学生来到广东深圳和东莞,展开一场“一脉相连、饮水思源”的东深供水工程探索之旅。
“建设者们‘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让我印象深刻。”来自香港高主教书院的学生樊宇清说,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的情谊象征,提醒我们要珍惜水资源,铭记这段历史。
近年来,粤港赣三地“以水为媒”,通过纪录片、研学等形式,不断推动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广东工业大学舞台剧《青春印丰碑》总导演郑萌说,这个剧目是通过舞蹈,再现当年200余名广工师生毅然奔赴东深供水工程最前线的场景。今年7月剧团将赴港演出,把“东深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动能,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添助力。”粤海集团董事长白涛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期,东深供水工程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港岛霓虹与湾区灯火交相辉映,“弯弯小河”依旧向南,血脉情深的故事在岁月里流淌,在时代中延续。(完)
——中国化学二化建形式多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中国化学二化建各级党组织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动力。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向党的生日献礼,让红色精神在青海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芒。表彰先进,部署“五大工程”6月30日,中化二建
近日,“走读桃源 聚力谋新”——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行走的党课”系列活动启动。首期活动以“红色寻访,感悟发展变革”为主题,30余名党员用脚步丈量桃源,踏上一段融合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根脉与城市发展的立体化“党性淬炼之旅”,在行走间感悟时代变迁,汲取奋进力量。“这棵有着300年树龄的古榕树,曾是村子的
今天6月30日,星期一,农历六月初六,广州今天多云间阴天,有雷雨局部暴雨,25-32℃。【广州中考今日开考】2025年广州市中考录取计分科目笔试将于6月30日至7月2日举行。6月30日7时30分起,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和广报求学视频号进行现场直播。【再续千年之约,“羊城八景”等你pick!今日24时
●南方日报记者 吴冠霖长风万里抒壮志。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中,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镌刻下新的时光刻度。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
人民财讯6月13日电,摘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已依法批准一定数量的稀土相关物项出口许可合规申请。央行、国家外汇局: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在闽优质台资企业在大陆上市。工信部:决定成立脑机接口等3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安全应急装备标准化工作组。广西: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
5月30日,国际调解院公约签署仪式在香港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并致辞。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85个国家和近20个国际组织的高级代表约400人出席并见证仪式。其中,33个国家现场签署公约,成为国际调解院的创始成员国。香港迎来一个国际组织总部的落户,而且该组织像是为香港量身定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 题:大漠深处绿意渐涌——“三北”工程攻坚战成效综述新华社记者黄垚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上,人与沙较量千百年。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三北”工程,在只争朝夕的奋斗下,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23年6月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
5月18日,演员周润发迎来70岁生日,一向爱跑步的他这一天仍不忘与好友相约跑步庆祝生日。苗侨伟带太太戚美珍与周润发一同跑步,他为周润发送上生日祝福︰“无论做人做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最尊敬的大师兄,70岁生日快乐!潇洒人生,快乐自在!”蔡一智一样和妻女同行,一家三口跟周润发跑步庆祝生日。他祝福周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