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4月1日电 题:六十载碧波南流 一江水血脉情深——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
新华社记者
3月31日晚,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已不间断地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满足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这项工程解决了香港缺水之忧,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转型,成就了“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
六十载碧波南流,一江水血脉情深。从“硬联通”到“心相通”,粤港赣三地正协力推动东深供水工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期谱写融合发展新篇章。
供水超300亿立方米 “生命线”守护香港60年
301亿立方米。
3月31日17时30分,在位于深圳的东深供水工程调度中心的“智慧大屏”上,对港供水最新水量定格在这一刻度。
这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年来的最新记录。
——因济困而生
生长在供水充足时代的人未必有切身之感,但经历过水荒的老一辈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三面环海的香港,缺水曾经是生存之忧。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300多万人生活陷于困境。
东深供水工程源自祖国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1963年12月,在香港的危急时刻,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建设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引东江之水济香港之困。
东深供水工程全长83公里,从东莞桥头镇引东江水,从深圳水库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
1965年3月1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日夜奋战,东深供水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通水,从此终结了香港缺水的历史。
“东深供水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困难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地区长期缺乏淡水的困局。”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志坚说。
——供发展之需
60年来,香港GDP增长266倍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用水需求的增长。
为满足香港用水需求,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能力由0.68亿立方米跃升至24.23亿立方米。
粤海水务董事长郑航桅说,改革开放后,随着工程沿线的东莞、深圳等城市迅速发展,用水迅猛增长,供需紧张中仍全力保证香港用水需求。2020年至2022年连旱期间,东深供水工程仍保证对港年供水量均超8亿立方米。
这项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民生工程,不仅滋养着香港同胞,更成为助推香港经济腾飞的坚实保障,支撑“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保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时期,东深供水工程有了新的使命。
广东与香港历来密不可分,而东深供水工程不仅为“一国两制”实践奠定了良好的民生基础,也为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支撑和保障。
2024年1月,历时4年建成的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与东深供水工程形成“双水源、双保障”的供水格局,进一步提升对港供水保障能力。
“我们将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一如既往高标准保障东深供水工程安全供水,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郑航桅说。
“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从未中断,东江沿线守护一江清水也从未懈怠。60年薪火相传,东深供水工程“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精神力量历久弥新。
建设之初,东深供水工程在从东莞引水进入石马河后,需要经过多级泵站将河水抬高46米、翻越6座高山注入深圳水库,再通过管道输水至香港。当年技术不发达,要用血肉之躯“一锹一筐、肩挑背扛,开山劈岭、修堤筑坝”建设这样的工程,可谓是“难于登天”。
因为多名亲人在香港而主动请缨参加东深供水工程桥头抽水站建设的莫康平回忆说,抽水站建设需要劈开半座山,当时没有机械设备,一铁锤砸下去,火星四溅,双手震得发麻。“工程很苦,但大家都在咬牙坚持。”
上万名像莫康平一样的建设者,以“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书写了流传久远的精神传奇。2021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随着沿线工业的发展,东深供水工程也面临污染的威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项目设计副总负责人严振瑞说,为解决水质可能受沿途污染的问题,2000年东深供水工程实施根本性改造,建设全封闭专用输水管。
“受沿线复杂地形条件限制,同时还要保证正常供水不受影响,工程施工难度‘史无前例’。”严振瑞说,施工团队最终建成同类型世界最大现浇预应力混凝土U型薄壳渡槽、同类型世界最大现浇环型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地下埋管等,打破当时四项世界纪录。
在东江源头江西赣州安远县,66岁的护林员龚隆寿每天清晨都会踏上蜿蜒崎岖的山路,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40多年来,他的巡山总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磨破了100多双鞋子。
安远县委书记杨有谷说,60年来,东江源头人民靠山不吃山,以保护好源头为己任,近20年先后关闭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160多家、拒绝对环境有破坏的投资项目340多个。
碧波万顷的新丰江水库供应了东江约1/4的水量。为守护这一片碧波,作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河源市先后拒绝了500多个、总投资600多亿元工业项目,并累计投入上百亿元整治全市河流。
如今,“用脚步丈量青山”的方式已然远去。从空中的无人机,到地面的机器人,再到水上的无人船,东深供水工程已建立起覆盖“天空地水工”多模态、多维度的感知体系,实现工程调度、水质监测、设施管理等一体化运行管理。
一江水一家人 树立大湾区融合发展典范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每当这首深情的歌曲在东江沿岸响起,总能引起无数心灵的共鸣。以东深供水工程为纽带,东江沿线60年来演绎着激动人心的故事。
——体制机制合作创新
东深供水工程是中国最早的“水权”交易案例。从1964年4月以来,粤港双方共签订了13轮供水协议。
生态补偿机制在东江流域早早实践。2016年以来,赣粤两省已签订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东江源区已获得中央奖补资金、广东横向补偿资金、江西财政配套安排资金共31亿元。
“东江水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水源供给,它见证着香港和内地协作的互信。”香港特区政府水务署署长黄恩诺说。
——资源保障合作共赢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该中心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和水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城市充分利用创新科技来管理用水需求和供应,助力湾区城市发挥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
黄志坚说,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来,粤港两地携手共进,围绕对港供水安全开展全方位合作,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典范。
——从“硬联通”到“心相通”
今年2月,来自7所中学的近百名香港学生来到广东深圳和东莞,展开一场“一脉相连、饮水思源”的东深供水工程探索之旅。
“建设者们‘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让我印象深刻。”来自香港高主教书院的学生樊宇清说,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香港与内地血浓于水的情谊象征,提醒我们要珍惜水资源,铭记这段历史。
近年来,粤港赣三地“以水为媒”,通过纪录片、研学等形式,不断推动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广东工业大学舞台剧《青春印丰碑》总导演郑萌说,这个剧目是通过舞蹈,再现当年200余名广工师生毅然奔赴东深供水工程最前线的场景。今年7月剧团将赴港演出,把“东深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为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贡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增动能,为‘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添助力。”粤海集团董事长白涛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时期,东深供水工程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港岛霓虹与湾区灯火交相辉映,“弯弯小河”依旧向南,血脉情深的故事在岁月里流淌,在时代中延续。(完)
华南城在港交所公告,于2025年4月2日的香港高等法院聆讯上,法院下令将清盘呈请的聆讯押后至2025年4月14日。本文源自金融界AI电报
【世邦魏理仕:料香港今年售价低于400万港元的单位将占据约30%成交】财联社4月2日电,香港土地注册处发表2025年3月份统计数字,世邦魏理仕香港估值及咨询服务部执行董事郭伟恩表示,经过圣诞节和农历新年假期的季节性调整,交易量已从过去三个月的低位回升。该行预计,2025年售价低于400万港元的单位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4月2日电 (张璐)“这里像超级路由器,把创意和需求精准对接。”香港青年梁浩思在穗港澳职工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双创基地”)创办“印暨咖啡”品牌门店,日前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说。梁浩思创立的“印暨咖啡”,品种新潮,仅一年间拓展6家门店。他说:“双创基地提供的展示窗口、流
新华社广州4月1日电 题:六十载碧波南流 一江水血脉情深——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新华社记者3月31日晚,东江水供港60周年纪念典礼在香港举行。60年来,东深供水工程已不间断地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满足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这项工程解决了香港缺水之忧,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
通苏嘉甬铁路常熟西站枢纽连接线工程项目公示一、项目概况为服务通苏嘉甬铁路常熟西站,构筑综合、快速集疏运通道,完善城市快速环线,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强区域交通联系,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服务高铁新城片区开发,拓展城市空间框架,拟实施通苏嘉甬铁路常熟西站枢纽连接线工程。本项目路起于南三环快速路高架落地段,采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美国制裁注定徒劳必受回击驻港国家安全公署发言人4月1日发表谈话,严厉谴责美国对中央和香港特区政府有关官员实施所谓制裁,严正警告任何外部势力妄图干涉香港维护国家安全必定碰壁。发言人表示,在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和香港国安条例实施1周年之际,美国再次冒天下之大不韪,借炮制“香港政策法报告
观点网 香港报道:4月1日,今年2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294亿港元,较去年同月下跌13.0%。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估计,今年的零售市道与去年相若,但基于去年3月零售市况开始下跌,估计3、4月的同比变化会持平、微跌或微升。不过,近月接连有大型网销平台攻港,提供大量优惠、售前及售后服务,吸引市民
目前,资中至铜梁(四川境)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杨柳滩沱江特大桥建设进入合龙冲刺阶段,参建各方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加快实施项目桥梁、路面和房建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全线建成通车。项目建成通车后,将成为四川通往重庆的第17条高速公路大通道,进一步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为成渝中部地区崛起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