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宇峰
4月18日,一场由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创新局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承办的“零租筑巢,孵育新机——龙岗区科技创新‘零租空间’进高校”活动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高校师生、孵化器运营单位代表等共计约100人参加。
当高校“科创种子”遇上“零租”孵化空间,“筑巢引凤”的故事正在深圳上演。龙岗区以“零租筑巢,孵育新机”为号角,将孵化器的免租金空间、全链条服务、政企校联动的“礼包”搬进大学校园,42个硬核科技项目破土而出,30多个“青苗团队”与孵化器现场达成入驻意向。
政企协同打造创新试验田
活动现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马同学兴奋地表示:“我的脑机接口项目急需校外创业空间和市场资源,这次活动让我成功与心仪的众扬汇创新孵化器签约!”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廖同学,他表示,“中海信创新科技孵化中心提供的饱和式孵化服务,正好满足我公司发展所需的空间、融资辅导及服务器资源需求。”
据悉,本次专项行动创新采用“需求前置”模式,提前调研收集高校30个优质项目,精准匹配9家孵化器的产业资源,形成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攻关清单”。而孵化器提供的政策研判、专利布局和产业链资源导入服务,让实验室成果加速跨越产业化门槛,“政府搭建的孵化生态,真正实现了创新要素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
全要素服务破解创业难题
孵化器路演环节精彩纷呈,9家孵化器轮番上场,不仅提供“零租空间”的“硬支持”,更亮出包含政策咨询、资本对接、技术转化的“服务组合拳”。
沉浸式对接展区成为创新要素的“交汇点”,展台前人头攒动,来自孵化器机构的行业专家与青年创客围绕技术转化、场景应用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项目到哪一步了、有啥亮点”是孵化器最关心的问题,青年才俊们自信满满回答后,也抛出了“空间在哪、能提供哪些服务”等问题。
科尔达孵化器负责人危总找到了理想伙伴:“我们聚焦出海赛道,与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吕老师的中俄平台项目一拍即合,这将是我们园区引进的又一优质项目。”
龙岗这片创新沃土正书写着新的湾区故事。从“零租空间”的破冰尝试到“全要素服务”的系统升级,政府搭建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桥梁,更是一座让青春梦想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科创鹊桥”。
(活动方供图)
在那巍峨的青藏高原之巅,每一寸土地都铭记着跨越千山万水的深情厚谊;而在悠悠秦淮河畔,每一缕清风都似乎在低语着两地携手并进的动人故事。自2021年那个金秋时节,第二批南京援青干部人才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与期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西宁的征途。光阴如白驹过隙,当这批干部的工作期满之际,回首往昔,“宁宁协作”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陈锴跃、曾柯权、王子桐、邓鼎园报道:将废塑料“变废为宝”实现历史性突破!7月11日,广东揭阳东粤化学全球首套20万吨/年混合废塑料深度裂解工业化装置正式宣告试生产成功。该项目可实现废塑料高价值回收利用,技术上属国际首创,工艺水平世界领先,为彻底解决废塑料污染难题提供了可能。塑料是当今
近日,一则由深圳医疗科技企业发布的临床脑机博士后研究员招聘公告引发关注,该职位聚焦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在运动康复与语音重建领域的应用,标志着深圳在神经医学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迈入新阶段。作为创新之都,深圳将脑机接口列为未来五年重点布局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之一,推动产学研结合与产业化进程,为国家科技
7月1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纪委监委通报一起容错免责典型案例基本情况淮安市清江浦区区管干部谢某某在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中,在项目缺少部分技术指标的情况下容缺办理人防事项审查,违反了《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办法》第十二条之规定,但鉴于该同志出于公心、为企业着想,敢于担当作为,被容错免责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豪掷逾86亿元,亿纬锂能(300014.SZ)海外扩产,加速出海。6月27日晚间,亿纬锂能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全资孙公司EVE ENERGY STORAGE MALAYSIA SDN.BHD.(以下简称“亿纬储能马来西亚”)投资建设新型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金额不超过
6月28日,玉禾田环境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新总部——深圳福田区玉禾田大厦,并举办与智元机器人的合作签约仪式。据了解,玉禾田与智元机器人共同发起“玉禾田智创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多模态交互等前沿领域。另外,玉禾田同期宣布成立深圳玉树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聚焦无人驾驶清扫车
【来源:深圳商报】深圳的小伙伴们,今天出门有没有觉得非常热?今天,深圳继续高温炎热开场,早晨时段气温已突破30℃,体感温度更是高达33℃+,紫外线指数也已达到了“极强” 。中午时段,全深圳市气温大致在33℃~35℃,东西沿海气温略低1℃~2℃。热带低压预计明早登陆据@广东天气6月25日消息,原位于南
初夏的南京,梧桐树影婆娑。一批青岛企业家步履匆匆,带着技术“卡点”与转型焦虑,走进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尖端实验室与前沿孵化器,开启了一场关于产学研跨越600公里的“双向奔赴”。6月17日,由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主办、青岛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承办的青岛市“千校万企”中小企业产学研创新训练营活动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