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城市图书馆的24小时阅读空间,到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的夜读场所,再到成都市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的图书馆之夜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图书馆探索延时开放、夜读活动等诸多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让读者可以全天候与书籍相伴,尽享阅读乐趣,遨游知识海洋。
明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今年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推出24小时自助服务20周年。文化场馆“不打烊”,图书馆化身“夜书房”。近期,记者走进多家开设24小时阅读服务的图书馆,看它们如何点亮城市的文化之夜。
时间延长
——满足读者全时阅读需求
晚上8时许,夜幕降临,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离馆音乐响起,然而,一层潞云筑区域仍灯火通明,不时有读者前来借阅图书。
轻声步入潞云筑这片素雅安静的空间,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两个巨大的原木色环形区域,内沿三层低矮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外沿一圈的沙发坐凳上坐满了读者。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有的人轻轻翻动着书页,有的人在笔记本上沙沙地记录着,有的人在聚精会神思考……
读者晓佳安静地坐在环形椅上,手捧着书籍专心阅览。“我在网上发现了这个晚上还开放的图书馆,下班没事就常来这里看书。”她微笑着说。另一位读者张城最近常常来这里阅读,有时直到凌晨才离开,他表示,这里环境好,又配有无线网络、卫生间等设施,即使工作繁忙也会抽出时间来这里学习。
以往,大多数图书馆都有固定的开、闭馆时间,工作日“下班即闭馆”,留给读者借阅图书的时间相对有限。潞云筑是北京城市图书馆开放的一个24小时阅读空间,该区域在场馆其他区域关闭后,仍面向读者开放。这项阅读服务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体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读者都有与张城类似的需求,工作日只能在夜间前往图书馆借还书及在馆阅读,24小时阅读服务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限制,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读者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节奏。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向记者介绍,目前北京市公共图书馆开设的24小时服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图书馆整体区域24小时开放,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图书馆、西城区24小时城市书房;第二种是图书馆中的部分区域24小时开放,如北京城市图书馆的潞云筑区域;第三种则是24小时街区图书馆。
近年来,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备受各方关注。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探索创新基层图书馆运营模式,结合总分馆制建设,试点推进建设一批管理先进、特色鲜明、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2025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全民阅读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公众开放,公示开放时间,并在法定节假日、公休日期间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公共图书馆24小时开放首先保障了全时阅读需求,图书馆借此打破职业、收入、学历壁垒,更充分、公平地保障所有群体的文化参与权,为读者提供便捷、灵活的阅读体验。”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聪表示。
空间拓展
——打造安静舒适的“第三空间”
不同于家庭的书房、学校的教室或者上班族的办公室,24小时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公共阅读空间,让人们可以在安静舒适的环境里全身心投入阅读和学习。
“图书馆就是我的自习室。”北京一高校学生郝博文对记者表示,为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他已经在北京城市图书馆驻扎了好几晚,“自从我发现了这个24小时的图书馆,我就经常来这里学习。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室到了晚上就会关门,学校外也少有全天开放的地方,而这里既安静又免费,实在是很难得。”
在武汉市青山区图书馆的24小时城市书房,同样上演着“挑灯夜读”的场景。夜幕中,“青山图书馆欢迎您!”在电子显示屏上闪烁着光芒。在位于图书馆一楼的24小时城市书房中整齐摆放着八列书架,墙壁上张贴着《青山区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使用制度》,桌椅被绿植环绕,柔和的灯光为正在读书的人们点亮了这个不眠之夜。
青山区图书馆坐落在武钢三中附近,因此,这里的一大“客源”就是高中生。常来图书馆的读者,都成了工作人员杨建华的“老熟人”。杨建华向记者介绍,晚间读者中常见到一对母女。“女孩今年高三,母亲为了提高她的学习效率,避免在家学习分心,每天晚上都会陪她到图书馆备考学习”。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东来曾分析过,图书馆24小时自助服务具有两种主要的实现方式——自助图书馆和图书ATM机(自助图书借阅设备)。与图书馆ATM机不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延长服务时间的同时,也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的空间,既满足求知若渴的读者的目的性消费需求,也同样提供舒适的时间型消费。
有观点认为,图书馆的物理空间中有一些能够聚合塑造场景的关键文化设施,即“舒适物”,可以让读者在阅读文献和享受服务时感到愉悦和满足。何其聪说,公共阅读空间正属于这样的“第三空间”,是除家庭居住空间和工作空间以外的非正式的公共聚集场所。“宁静的环境有助于都市人释放压力、平复心灵。特别是在夜间图书馆,读者更容易获得安静且有安全距离的陪伴,可缓解孤独、舒缓情绪。”何其聪表示。
功能创新
——“解锁”新型文化空间的多重价值
24小时图书馆不仅提供了阅读服务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更多可能性,还在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等方面做出了种种创新。
在成都,2022年以来连续举办“成图·图书馆之夜”活动,已惠及群众580余万人次,解答了市民“周末去哪儿”“晚上玩什么”的问题;在北京,近几年风靡的“图书馆之夜”系列活动,集文学讲座、古风市集、表演、文创等多种元素于一身,吸引了众多读者关注……
“图书馆之夜这个活动真好,有时间会来听一听。”“图书馆请照着这样的速度和质量多多把活动安排起来。”各地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让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夜幕里的图书馆,不少年轻人表示“城市阅读”已成为夜生活的全新打开方式。
“公共图书馆可为人们聚会社交、获取信息、社群重塑提供一个开放性、成长性的平台。”在何其聪看来,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还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24小时开放可最大限度支撑阅读活动的开展,让读者结识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展知识交流、分享和再创造,拓展深度社交。
此外,社区和街道图书馆开设的24小时服务也颇具亮点。如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图书馆,已被打造为全天候24小时开放阅读空间,增设移动借书柜“小蓝书吧”,随时为居民提供自助借还书服务。
“应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李念祖告诉记者,24小时街区图书馆是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由首都图书馆牵头各区县图书馆共同实施建设,基于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将公共图书馆服务送入街区,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可就近随时享受借书、还书、申办读者证等免费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图书馆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夜间开放会导致边际成本变高与总边际利润下滑,也对人员排班、安全管理和设施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些随之而来的挑战,李念祖介绍道,北京城市图书馆为保证读者安全和应对突发情况,全天候24小时都有工作人员轮班值守。而无感借阅书房系统可实现无人值守、读者自助的创新服务,它能够将整个书房的图书流通数据、人员流通热度等信息,实时同步至大数据屏,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更能帮助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进行精准管理,有效降低了夜间开放的运营成本。
24小时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使得阅读全天候融入人们生活成为可能。“对于城市来说,24小时阅读空间是建设新型阅读空间,尤其是建设文旅融合背景下‘夜读’空间的一种有益尝试。”李念祖表示,24小时图书馆建设不仅满足市民的阅读需求,也促进了公共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深化推广全民阅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陈雪 本报通讯员 周钰千)
来源:光明日报
8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作为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的首份城市高质量发展落实文件,《意见》明确“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并将“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写入《
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幕墙,在千山和悦酒店“Me-Fi”空间的原木长桌上投下温暖的光影。住客轻抿一口手冲咖啡,与年轻的咖啡师低声交流着咖啡豆的风味细节。这不是某个独立咖啡馆的场景,而是千山和悦酒店大堂的日常一幕。作为贵旅酒店旗下全新打造的生活方式酒店,千山和悦酒店以“千山万悦,温暖相连”为品牌内核,重新
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通过完善“三融贯通”课程体系、“三品协同”育人品牌、“三方联动”协同机制,构建起以地方文化为核心驱动的“三三三”文化育人模式,呈现出理念嵌入全程化、品牌协同立体化、机制运转长效化的文化育人特点,为地域文化资源赋能新时代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探索提供了极具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践行浸
定了!国内首家国家级院团直营剧院花落阜阳。8月27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阜阳大剧院“只此东方艺满阜阳”演出季正式启幕,标志着由该集团直营的阜阳大剧院正式运营。这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全国布局的首家直营剧院,填补了国内无国家级专业演艺院团运营地方大剧院的空白,有望成为全国演艺场馆运营创新样板。 首个国家
蔡智超在综艺节目上介绍家乡雷州。受访者供图热闹的曲街。施东扬 摄美丽庭院。何盈 摄人气主播借助网络平台直播带货。陈文 摄“房车候鸟”在处井村其乐融融。陈文 摄日前,广东创新性推出《“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实施“媒体+”行动助力“百千
听不到世界的声音,却用双手在“云端”搭建起一座桥梁;无法用语言表达,却用眼神和手势传递温暖与力量……在山东潍坊青州市王母宫经济发展区,有这样一位“80后”创业者——郭坤。从孤身探索到团队壮大,从无人问津到百万粉丝,他用坚持与智慧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创业故事,更以公益之心为听障人士点亮了希望的灯塔。8
暑假是孩子们能尽情撒欢儿、享受户外活动的欢乐时光。但这个阶段也是儿童运动损伤的高发期。夏季白昼时间长,孩子们户外活动增多,受伤概率相应增加;同时,旺盛的生长发育使得骨骺在这一时期更为活跃,也更易受到损伤。易发生损伤的危险场景1、“生活伤”是儿童骨折最常见的形式 。约53%的骨折出现在家庭生活场景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5日讯 8月24日,“牡丹之约 艺脉相承”北京相声名家菏泽献艺暨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菏泽市曲艺家协会主席胡世群收徒仪式在菏泽举行。在众嘉宾的见证下,胡世群作为师父登台,新徒弟依次上场,引师、保师、代师共同见证。弟子们按照曲艺界的传统礼仪,向师父胡世群行拜师礼。胡世群寄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