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沪农商行同时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
在行业因利率下行承压的大背景下,沪农商行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0.8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5%;2025年一季度,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营收仍同比增长0.05%,而扣非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大幅增长12.58%,为新一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开局。
财报发布后,沪农商行随即召开业绩说明会,管理层在会上积极向投资者、分析师等外界人士介绍往绩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做出乐观且审慎的展望。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沪农商行正在以“聚焦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战略高度契合,
全力打造五大金融服务体系
2023年10月,中央召开金融工作会议,首次将“五篇金融大文章”纳入金融板块顶层设计,既是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向的战略性部署,亦是金融供给侧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起点。在这方面,沪农商行提出的“全力打造五大金融服务体系”,从战略方向上与中央政策高度契合;在具体执行上,沪农商行积极响应政策,通过专业化、特色化以及差异化经营深挖“护城河”,持续深化五大金融服务体系,落实五篇大文章建设,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培育新增长极。
零售转型持续深化,养老金融成新增长点。无零售不稳,无对公不强。大零售是各家银行的战略追求,亦是沪农商行2023年-2025年新三年战略的“主战场”。近年,沪农商行举全行之力优先发展零售业务。截至2024年末,该行零售金融资产(AUM)余额7953.18亿元,增幅6.63%;个人贷款余额(不含信用卡)1934.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5%,存续理财产品总规模1783.96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农村金融机构首位,业务规模稳定增长。
而养老金融被视为零售战略的重要一极。沪农商行以一体化系统思维完善养老金融服务布局,深化打造“金融 + 非金融”、“网点 + 社区”、“线上 + 线下”的养老金融综合服务品牌。2024年,该银行已建成55家养老金融特色网点,千家“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实现上海市街道和城镇的全覆盖,累计服务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客户超400万人,覆盖了上海地区七成左右的常住老年人;截至2024年末,沪农商行代发养老金客户规模127.51万户,全市排名第二,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12.73%。因该行在银发经济领域的积极布局和以人为本的“有温度服务”,荣获2024年零售银行“介甫奖”养老金融旗舰奖项和第 15 届金融金鼎奖“年度责任金融特别奖”。
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综合金融方面扎实推进。以客户为中心,整合交易银行核心优势和场景方案,将自身业务生态与客户经营生态紧密连接。推出交易银行“十鑫十易”系列产品。不断深化“百园万企”, 落地一园一策,加大特色园区贷款投放。积极推进工业上楼, 实施专项信贷政策。全面开展百日百镇系列行动,对接108个行政镇 (乡)形成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国际业务取得较大突破,成为农信体系中首家获得CIPS直参资格的银行。
普惠金融方面提质扩面,持续深耕三农小微。沪农商行围绕着2023年-2025年新三年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做小做散”经营策略,推动普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系进入加速完善阶段。2024年,沪农商行在夯实涉农客群基础上,通过延展农业产业链态等方式向深布局拓客渠道,扩大客户服务范围,提高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客户同比增长3.53%至5.2万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4%至866.08亿元,其中涉农普惠余额同比增长6.34%至152.02亿元,经营策略成果进一步显现。
科技金融持续优化,沪农商行摒弃“跑大街扫大楼”的方式,开始做“早”、做“小”,主动拥抱科技创新浪潮。年内,创新成立了全行业的行业研究院,重塑行业研究体系,成为该银行在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初步形成“1+1+12+N”的专业化、专职化、特色化的专营组织架构,配备了超百人的科技金融专职从业人员,在战略上构建了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在产品上,制定“鑫动能科创贷”等细分行业专属产品,持续深化与各类科创园区、孵化器、科研机构等的紧密合作。
年末,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同比增长30.63%至4278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29%至1149.84亿元,户数与规模均位列上海同业前列。截至2024年末,沪农商行累计服务上海市近半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约三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荣获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颁发的“2024 年度上海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突出单位”奖项。
绿色金融稳步推进,沪农商行积极倡导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客户绿色转型发展,重点聚焦绿色农业、绿色农园、节能环保、绿色制造、绿色建筑5大核心板块,围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服务、绿色理财、绿色租赁5大业务方向,打造长三角最具绿色底色的银行。年内落地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入选上海市首批气候投融资项目,成为上海市首批“产业绿贷”入驻银行;上线绿金系统二期大幅提升绿色业务效率,并且首次亮相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第十八届全球圆桌论坛,绿金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年末,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7.28%至843.35亿元,显著高于同期整体信贷增速;绿色债券持仓规模同比增长30%、绿色租赁余额同比增幅高达55.4%,稳步持续推进绿色金融。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数字金融方面,沪农商行积极推动《上海农商银行2023年-2025年数字化转型暨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落地,全年金融科技投入约13.35亿元,同比增长17.64%,营销管理系统“灵龙2.0”、交易银行“十鑫十意”等重点项目悉数投产;专职金融科技人员同比增长10.51%至904人。年内,大语言模型在合规内控领域的应用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度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领域示范场景及创新案例优秀项目”,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通过DCMM 4级认证,为全国首家获评的农商行。
兼顾均衡与成长,
奠定高质量发展基础
2024年,沪农商行营业收入为266.41亿元,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86%和2.75%;众所周知,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往往体现出该收入的增长向利润端转化是高质量的;直观数据显示的优秀经管水平,是沪农商行有效兼顾了均衡发展与规模成长。
“千行一面”是外界对银行业务同质化的担忧,因此多元化发展是银行在新时代的必然途径。2024年,沪农商行收入中,“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4.36%至65.35亿元,占营收比重同比提升2.90个百分点至24.53%,尤其是在加强投资分析和行情研判下,投资业绩表现亮眼,“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创收35.89亿元,同比增长14.01%。在手续费和佣金方面,沪农商行表示会进一步聚焦财富管理业务和综合金融服务理念,积极发展债券承销、并购重组和代理推介等投行业务,创新开展票证函业务。
资产负债方面,沪农商行总资产继2024年同比增长6.87%,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3.5%,首次突破1.5万亿元大关;重点在于,该银行并不盲目追求扩表,高度重视负债规模有效向资产端转化,从而形成规模-收入-利润的良性循环。例如,为响应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沪农商行贷款增速持续高于存款增速,贷存比从2023年的69.99%稳步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71.30%;并且,其贷款不良率未因规模增长而恶化,2024年仍稳定在0.97%,长期保持在1%以下的不良率在全行业中排名靠前,资产质量较高。
此外,沪农商行在负债成本管理上也颇为优秀。在定存化趋势影响下,全行业面临成本高企的压力,而沪农商行比同业更早意识到负债成本管控的重要性,通过理财、保险、财富管理等业务引导有中长期需求的零售客户进行转化,通过做强交易银行提高公司客户流动资金沉淀,从而在结构上不断降低中长期存款的占比,在有效服务客户的同时降低了自身的资金成本。去年,沪农商行存款付息率为1.78%,同比下降了17个bps,近三年累计下降28个bps,为全年成本压降和利润增长创造了前置性条件。
聚焦价值创造,注重价值回报
沪农商行已经深耕上海70余年,核心管理层在2019年就提出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也将“稳”字烙印在发展中,经营理念也从规模增长进阶为价值创造,聚焦为客户创造价值。诚然,作为一家老字号,沪农商行拥有超2500万零售客户和近35万的企业客户,数十年间沉淀下来的庞大客户群,是沪农商行最宝贵的基本盘之一。
业绩说明会上,董事长对“聚焦价值创造”做了详细的解析。例如对公方面,沪农商行更加聚焦FPA而非单纯的贷款业务,通过加大力度推进交易银行的建设、加大投行业务支持力度等拓宽客户服务能力,结合“做小做散”战略,以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赋能生态为客户创造增量价值;在此基础上即能够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也拓宽了收入来源,比如客户通过交易、结算能够给银行沉淀出活期存款,降低了负债成本。
为客户创造价值,自然也就提升了自身的价值。2024年,红利型资产在市场表现亮眼,银行板块更是走出牛市行情,沪农商行以超63%的涨幅在全A股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二,表明投资者对沪农商行价值的高度认可;不仅如此,在新“国九条”发布后,沪农商行率先响应政策号召,在全行业第一个落地中期分红且将分红率提升至33.91%,迅速提升了股东群体的获得感;并且,2024年年报披露,将派发18.61亿元(含税)股息作为2024年年报分红,全年下来股息支付率超5%。不论是资本增值还是现金回报,沪农商行都为股东群体带来了丰厚的投资回报。
2025年一季度,沪农商行扣非归母净利润取得同比12.58%的增幅,为新一年拿下了“开门红”;展望全年,在付息成本显著压降和各业务条件稳健增长的背景下,以稳中求进态度的沪农商行有望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内容来源:每日财报 仲宇
近日,三亚市公布的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以旧换新”政策补贴成效显著,汽车类消费增长2.2倍。据悉,今年一季度,三亚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针对购买新车的消费者,依据不同裸车价格分档给予购新补贴,最高补贴金额可达1万元。这一极具吸引力的补贴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市汽车消费活力。目前,已有2.4万辆车申请
4月底,沪农商行同时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在行业因利率下行承压的大背景下,沪农商行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求进的发展战略: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增长0.86%,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75%;2025年一季度,剔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营收仍同比增长0.05%,而扣非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大幅增长1
央行网站截图【央行开展4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央行网站公告,2025年5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43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操作利率1.40%。(中新经纬APP)
咸宁网讯(记者姜明助)今年首批推介项目20个,总投资93.81亿元,拟吸引民间资本57.45亿元——5月9日上午,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市发改委公开发布今年第一批面向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清单,向社会资本伸出“橄榄枝”。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投资机会向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
正在筹划赴港上市的创新药企迈威生物(688062),突然公告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大涛被立案的消息。5月10日,迈威生物公告称,收到刘大涛通知,其于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立案告知书》,因涉嫌短线交易,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决定对其立案。尚未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了解到,2025年一季度,我国钢材产量超过3.5亿吨,同比增长6.1%,钢铁行业生产经营基本稳定。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粗钢产量2.59亿吨,同比增长0.6%;生铁产量2.16亿吨,同比增长0.8%;钢材产量3.59亿吨,同比增长 6.1%。 中国钢铁
如何通过创新项目为参展商开辟增量新渠道,是TOPS它博会始终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去年TOPS它博会期间,主办方首次发起“纳新采购节”活动,以数字化手段重构交易场景,并通过抽奖机制激励现场实单交易。据官方数据,首届纳新采购节活动吸引了超120家展商以及3262位高质量买家参与其中,并在2天的专业观众日
来源:【黑龙江日报】工商银行对网传一客户在该行购买金条发现疑似杂质相关情况作出正式回应。5月9日晚间,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获悉,近期,一位客户在该支行辖属南翔支行购买了两款金条。5月7日,网传在上述金条剪开加工过程中发现疑似杂质,经核实,该情况不属实。工行上海市嘉定支行表示,该行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