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合水县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引进龙头企业、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了一条“产业多元发展、群众稳定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在板桥镇瑶子头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户李义鹏正忙着对黄瓜进行打包。他告诉记者,通过承包经营,错茬种植、错峰上市的方法,每年他的蔬菜销售额都在50万元以上。
李义鹏并非瑶子头村产业发展的个例。近年来,该村通过积极的招商引资策略、精心培养本土种植大户,逐步确立了“村集体+种植大户+群众”的承包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也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如今,瑶子头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颇具规模,并影响辐射周边270多户农户。村集体经济也因此实现了25万元的稳定年收入,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村民们通过参与产业园的劳务工作,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2万元,这一数字足以彰显产业兴旺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板桥镇瑶子头村党支部副书记董世聪说:“我们现有温室大棚50栋、镀锌钢架大棚260座,目前已形成‘以大户种植为引领、小户种植为补充’的规模化种植格局,同步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增收,切实筑牢了村集体与群众‘双增收’的发展根基。”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老城镇牧家沟村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老城镇党建办主任徐茜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牧家沟村锚定乡村振兴目标,将菌菜产业确立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引擎。通过创新招商模式,成功引进了庆阳京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企业,依托先进的技术,建成现代化黑木耳出口产业园一处,带动了周边百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双赢。
“我的土地以每亩700元的价格租赁给了菌菇基地,我和妻子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收入280元,感觉挺好的。”村民张文杰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合水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个核心,通过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全力扶持设施瓜菜、食用菌种植、奶山羊养殖等多种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合水实践新篇章。
记者 拓翔
总监制:王廷斌
监 制:邱晶晶 张玉峰
责 编:李迪娜
编 辑:赵翔
千百年前的古人如何度过大暑这一天?“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八百多年前,南宋的曾几在酷暑中提笔写下这首《大暑》时,临安正逢“毒热”,不见风来,唯见日悬。但诗人不说“苦”,只写“聊”——“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唯有把卷在手,让竹席生出凉意;瓜果在井水里一起一落,像替焦躁的心做深呼吸。用书页扇风,
近日,五矿资本所属五矿期货参与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黑龙江省嫩江市玉米和大豆“银期保”项目顺利完成出单。大商所“银期保”项目将银行、期货、保险深度嵌入农业产业链,是金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性实践,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构建提供金融样板。“银期保”项目是指通过采取“龙头企业
日前,渝北区兴隆镇政府结合群众实际需求,通过“宣传扇+手册”组合形式,将防诈知识融入日常消暑用品中。村居干部、网格员、志愿者走村入户开展上门宣传,通过赶集日在社区广场开展集中宣传,既为群众送去清凉,又筑牢了反诈“防火墙”。一是实用与宣传相结合。定制印有“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谨记六个凡是”等标语
人民网南宁7月23日电 (记者覃心)当科技的阳光洒满田野,当数据的雨露滋养沃土,一场关于“智慧农业”的创新蝶变正等待你加入——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创新大赛将于7月25日-8月20日开放报名通道。作为广西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大赛以“数智赋能 强农惠民”为主题,秉持开门办赛的原则
走进武陵山深处的贵州石阡,处处都是茶的海洋。漫山遍野,大小茶园,举目碧绿。封林成行的,宛如“绿色巨龙”,尚未“成年”的,长势蓬勃。 石阡苔茶是贵州名茶,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贵州省石阡县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推动全县生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石阡县完成干茶生产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赵海群 甘鑫)据老河口市不动产登记中心14日消息,今年以来,该市已累计开展不动产登记上门服务46次,办结率达100%。这一数据的背后,是老河口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便民服务的创新实践。作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老河口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中新网昭通7月22日电 (杨东升)“最近‘半边红’李子迎来采摘季,我们忙着采摘、销售。”21日,家住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的蒋从涛称,在上海援滇干部的帮助下,目前已接到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的400吨“半边红”订单。绥江县位于云南省东北缘,金沙江畔,栽种“半边红”历史逾70年。截至目前,种植面积
栏目接到群众举报,村里投入不少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挂着锁、关着门,成了村民口中“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一边是村民无奈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农村公厕“建而不用”的怪现象,折射出基层治理中的形式主义顽疾。当一座座崭新的公厕沦为“领导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