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神木老城的戏台前人头攒动。一盏汽灯摇曳着,照亮了舞台。配乐师手中的四弦琴轻轻一抖,演员随即甩开红绸扇,亮嗓的刹那,高亢的唱腔裹着黄土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在这一方不过2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二人台已上演了百年,讲述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
听过的人常说,二人台的台词比脱口秀更“野”,是生活的艺术写照。夏日的夜晚,二人台的唱腔在黄土高原上空回荡,欢快的琴声点燃了观众的热情。6月27日,记者走进神木市,探寻神木二人台的艺术魅力。
6月27日,王世清与妻子在神木市文化馆非遗小剧场表演神木二人台。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摄
一把四胡 两人对唱
二人台起源于山西,后在陕西等地不断发展,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由于表演多为一丑一旦的演唱形式,因此被称为“二人台”。二人台包含音乐、舞蹈、戏剧、民俗等多种艺术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的一种娱乐方式。
神木二人台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民歌发展而来,流行于陕北神木、府谷一带。表演时,通常由两个人对唱,伴奏乐器包括四胡、唢呐、扬琴等。
在清代,陕西等地的农民闲暇之余就会围坐在一起演唱。他们主要唱的是民歌、小调,再配上一两件乐器,就形成了“打坐腔”。
“打玩艺儿”是由“打坐腔”发展而来的,一般是由5至10人组成的“戏班子”走街串巷进行演出。与“打坐腔”相比,“打玩艺儿”更加专业正规,摆脱了“打坐腔”的自由散漫,逐渐成为一种专业性的表演形式,后被称为“二人台”。
到了清代末年,二人台剧目结构逐渐趋于多元化,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二人台的表演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一些地区在二人台中融入了民间小戏,使二人台不再是简单的说唱表演,而是具有故事情节的戏剧表演。
演出过程中,表演者经常需要客串多个角色。为了保持表演的连贯性,表演者经常通过换帽子来区分角色。这种表演形式又被人们称为“抹帽儿戏”。
二人台因台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表演形式多样而被大众所喜爱。据《神木县志》记载,1950年前后,是神木二人台的鼎盛时期。该地有专业二人台戏班20多个,业余演出队伍近百支。
“当时,二人台比现在的流行歌曲还火。”神木二人台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清说,“村里有人结婚都要请戏班子唱上几天几夜。”
“在那个年代,二人台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情感寄托。演员用质朴的表演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节庆庙会,二人台总能引发热烈反响。”神木市文化馆二人台剧团副团长张志军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人台逐渐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但艺术魅力始终未减。2011年,神木二人台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神木二人台表演走上《星光大道》舞台(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勇闯剧场 走向世界
6月27日,在神木市文化馆排练厅,王世清正和妻子刘艺排练二人台节目,丰富的表情、优美的曲调令人赏心悦目。
二人台演员既要具备扎实的唱功,还要有出色的舞台表现力和即兴发挥的能力。王世清与妻子在排练中时而低吟、时而高歌,将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世清自幼学习晋剧并登台表演。在神木、府谷演出时,他接触并喜欢上了二人台。
在工作中,王世清收获了爱情。他与妻子刘艺通过唱戏相识、相爱、相伴,妻子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黄金搭档”。
2010年,王世清与妻子在宁夏演出,恰逢《星光大道》海选。在朋友的鼓励下,他们参加了海选,一路过关斩将,赢得了宁夏赛区第一名,并登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
随后,夫妻俩以“山窝窝”组合表演二人台,默契的配合、精彩的唱词赢得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之后,他们又受邀参加了央视《歌声嘹亮》《非常6+1》等多档节目,大力推广神木二人台。
“表演二人台时,演员彼此可以交流互动,高兴时还能舞起来,将内心的情感尽情展示给大家。”刘艺说。
虽然神木二人台已为不少人所知,但要实现传承,仍面临一些困难。王世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认为,让年轻人喜欢上二人台是传承的关键。于是,他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传播二人台,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并喜欢上这种艺术形式。
此外,王世清还将二人台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创作民歌时,他会尝试加入二人台元素,丰富歌曲形式。他也经常与同事交流,向他们请教,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近年来,神木二人台不仅在当地深受欢迎,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从北京的舞台到国外的艺术节,二人台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赢得了广泛赞誉。
今年5月27日,神木二人台被更多外国观众知晓。王世清用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德国、法国观众的掌声。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世清希望喜欢二人台的人能越来越多。“我会继续走进基层、走进公共文化场所,传承二人台艺术,讲好文化故事。”王世清说。
为了让二人台发展得更好,神木市还积极推动相关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工作,努力保存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发扬光大。
6月27日,演员演唱神木二人台。陕西日报记者 马腾摄
百年戏韵 唱响时代
神木二人台的传承不仅依赖于老一辈艺人的坚守,还得益于年轻人的热爱与创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学习二人台。他们通过拜师学艺、参与演出,为这一传统戏曲形式注入新活力。在神木市文化馆的支持下,不少青年演员得以登上更大的舞台,用青春力量诠释百年戏韵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二人台的表现形式也在与时俱进。从灯光舞美到服装道具,从剧本创作到音乐编排,现代技术的应用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一些经典剧目经过重新编排后,既保留了原有的质朴韵味,又增添了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表达,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在神木大剧院举行的“非遗传承·百姓舞台”活动中,神木二人台表演者以原生态的表演和创新的改编剧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2020年起,神木市启动了“非遗进校园”工程。王世清每周三都会到神木市第四、第六小学教授二人台课程。
“刚开始,孩子们觉得土,后来就慢慢喜欢上了。”王世清欣慰地说,“有个叫张宸豪的小学生,现在能唱整段的《打金钱》。”
走进校园,传承弘扬二人台的种子正在下一代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不仅在学校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还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二人台还通过跨界合作提升自身影响力。例如,与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二人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表演。这种多元化的尝试丰富了二人台的艺术内涵,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些二人台演员尝试将经典片段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制作出精彩的表演视频,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年轻人的建议下,王世清尝试将二人台搬上短视频平台,作品《挂红灯》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超过50万次。
“没想到有这么多网友喜欢。”王世清笑着说,“还有人私信想学呢。”
与此同时,地方文化部门也在积极推动二人台的保护与传承,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演出比赛等方式,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如今,二人台已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黄土高原上的生活记忆,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次次的演出中,这门古老的艺术被不断赋予新的意义,与时代同频共振,给人们带来无尽的感动与思考。
神木市规划将二人台纳入旅游演出项目,计划在高家堡古城打造常态化演出,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
近年来,神木市数次举办艺术节。让王世清惊喜的是,观众中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只要还有人听,我们就会一直唱下去。”王世清说。
傍晚,黄土高原的夕阳将天空染成金色,仿佛在为这门古老的艺术镀上一层希望的光芒。
来源:陕西日报
夜幕降临,神木老城的戏台前人头攒动。一盏汽灯摇曳着,照亮了舞台。配乐师手中的四弦琴轻轻一抖,演员随即甩开红绸扇,亮嗓的刹那,高亢的唱腔裹着黄土气息的风扑面而来。在这一方不过20平方米的土台子上,二人台已上演了百年,讲述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听过的人常说,二人台的台词比脱口秀更“野”,是生活的艺术写照
当前,旺盛的市场需求正驱动演艺产业进入强劲增长周期。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达796.29亿元,比2019年增长39.14%。演艺产业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能,成为耀眼的消费热点与文化亮点。近年来,我国演艺产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民族舞剧《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丽娜 王磊)乌鲁木齐的夏天什么样?“洛宾艺术季”将以音乐为纽带,邀请五湖四海的宾朋走进景区、步入街头、进入商场、深入街区,共同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 6月28日晚,“live哪有来乌好——烟火生活季”首场活动在大巴扎步行街火热上演,宣告乌鲁木齐“洛宾艺术季”正式启动,
千年丝路,驼铃悠悠,串联起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敦煌璀璨,石窟瑰宝,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华戎共彰,千年画卷,文明在此激荡生辉。从中国考古学界泰斗级学者、北大教授宿白构建学科体系,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北大校友樊锦诗守护敦煌,文明传承需“沉潜之心”,文化自信在“终一生之事”。近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6月13日傍晚,龙悦府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黎城县人民图书馆主办、县音乐家协会承办的消夏晚会在此精彩上演,为黎城县居民送上一场浸润心灵的夏日文化体验,用艺术烟火点亮城市夏夜。随着铜管乐合奏《歌唱祖国》激昂旋律响起,晚会正式启幕。雄浑管乐交织成红色乐章,瞬间点燃现场氛围。紧接着,女声独唱《父老相亲
全球强队齐聚、大牌球星云集、奖金总数创下新高,一般情况下,如果一项比赛拥有其中任何一项特质,就有成为体坛大热点的潜力,若是能集齐这赛事运营“三大法宝”,那赛事运营方应该不用为赛事的收益担心。可今年夏天,几乎达到所有成为“爆款”条件的升级版世俱杯,却遭遇了门可罗雀的尴尬。世俱杯前两个比赛日,球场的上座
塬上人家1 油画 100cm×130cm 作者:奥日格勒 指导教师:王耀中牧韵 作者: 乌日古嘎 指导教师: 候也 壁画350cm×120cm近日,由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和内蒙古美术馆承办的《溯源·创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作品展》在内蒙古美术馆展出。“溯源
青羚网讯6月9日,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唐卡艺术小镇的夏吾角民间热贡艺术博物馆开馆。博物馆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吾角精心创办,博物馆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设四个展区,分别是面具文化历史博物展区,古居、古生活用品展区,雕塑、雕刻与堆绣展区,古精品唐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