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锅铲去炒菜,打个勺子去舀汤……”黄铜勺、黄铜锅铲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卧龙区潦河镇小官庄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器加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铜器作坊,周边县市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采购铜器,再销往各地。
近日,记者刚走进小官庄村张英杰家的作坊,就听到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正给邓州穰东客户赶制铜勺和锅铲的张英杰,坐在简陋的工作台前,左手攥着半成型的黄铜勺,右手握着剪刀状的特制工具给勺头修边。这把即将成型的勺子没有雕花,没有特殊弧度,却承载着手艺人对“好用”二字的极致追求。
三代传承精把手艺关
赶制顾客预订的铜勺
打制铜勺这项古老的手艺,张英杰一家已传承了三代。他从最初认识铜材特性到熟练掌握各式锤、钳、模具的使用,再到练习锤打技巧,他的双手磨出了无数水泡。然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从不言弃。经过日复一日的反复打磨,他逐渐掌握了锤打、修剪、打磨等复杂工序的技巧,直到如今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在日常制作中,哪怕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父亲也绝不允许张英杰敷衍了事。张英杰师傅回忆道:“在锤打铜板时,锤击的力度、频率以及落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父亲常说,做铜器就是做良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因为每一次锤击都直接关系到铜器的成型质量,必须保证均匀且恰到好处。锤打铜板时,力度要把握好,既要有力又不失柔美;频率与落点,更是需经年累月的练习方能精准掌握。”
每一把铜勺不仅仅是餐具那么简单,它们是匠人精神的物化,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父亲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张英杰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也让他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
14道工序考验耐心定力
锤打校直
“一个勺子三两多,虽然重量不大,但制作起来却丝毫马虎不得。”张英杰介绍,从选材到成型,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需要经过14道工序精心打磨。
砂轮打磨
张英杰先将退火后的黄铜块夹放在空气锤下模上,用空气锤锤打,使其延展变形,逐渐成为规整的板状勺子雏形。板状勺子雏形完成后,进入关键的勺头成型工序。张英杰更换上空气锤勺头磨具,将板状勺子精准放置在下模上。随着空气锤有节奏起落,锤头与磨具上模紧密咬合,板材在压力下不断改变形状。“勺头的深度、弧度都影响着使用体验,深了舀汤不方便,浅了盛的量又不够;弧度不对,拿在手里不顺手。”张英杰时刻关注着勺头的变化,不时停下机器,用卡尺测量关键数据,确保勺头符合使用标准。
剪除边角
谈及铜勺的剪边工序,张英杰如数家珍:“手握剪刀,沿着铜勺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剪裁,剪边不仅要剪得整齐划一,还要确保边缘光滑无毛刺,这样才能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极致的舒适。”
打磨环节同样不容小觑,张英杰的妻子使用磨具,对勺头边缘进行了反复而细致的打磨。“细磨就得慢慢来,一点一点把勺子表面磨得光滑如镜,这样用起来才顺手。”而勺柄的最终锻打,则要求不仅关注表面的光洁度,还需时刻把握铜勺整体形态的流畅与自然。
成品铜勺和铜铲
在作坊里,记者亲眼见证了黄铜勺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熔炼、浇铸、锤打、整形、修边,再到抛光、打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倾注极大的耐心和精力。
儿女接力探寻行当新市场
长期锻打铜器让张英杰的手纹显得深邃复杂,当他摊开手掌时,每一道纹路、每一块老茧都在诉说着他与手艺的不解之缘。他说,过去,小官庄家家户户几乎都能听到打铜器的声音,铜勺、铜壶、铜锅这些生活器具曾是这里的骄傲。如今,整个小官庄,只有三四家还在延续着手工铜勺的技艺。
“现在极少有人愿意再从事打铜器这一行当,因为这行实在太辛苦了,每天与炽热的铜块打交道,忍受着高温和噪声的煎熬,还要掌握复杂的技艺,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张英杰无奈地说,老一辈的铜匠们,也因为年老或收入不高,纷纷选择了放弃。
值得欣慰的是,张英杰的儿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铜勺锻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而他的女儿,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则尝试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视频,销售自家的手工铜勺。虽然,订单寥寥无几,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更新视频,展示铜勺的制作过程、精美细节,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行当。
传统技艺不应因市场的变迁而消失,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我希望通过网络宣传,为手工铜勺打开新的市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手工铜勺,为铜匠技艺的传承架起一座希望的桥梁。”张英杰质朴地说。(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炳文7月1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举办“执笔绘初心 一线牵党情”庆“七一”风筝文化活动,以风筝非遗为纽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潍坊市副市长狄波,潍坊国际风筝会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保梁,副主任邱松,潍坊传统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刘志江,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心、党委
本报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王政、刘温馨)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食品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食品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75%,培育1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5
5月27日,2024胡润全球陶瓷榜在上海发布,中华老字号——弘宝汝瓷掌门人范随州、王振芳夫妇双双荣登2024胡润全球陶瓷榜“极具影响力非遗陶瓷技艺传承人”榜单,该榜单全球仅有79位艺术家上榜。2023年,胡润百富与元正文化携手举办了首届胡润全球陶瓷榜颁奖活动,既是对全球陶瓷艺术领域杰出人才的表彰,也
5月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山西展区热度持续高燃。传统技艺展示获得观众阵阵喝彩、产品亮眼吸睛,山西文化产业尽显独特风采与蓬勃活力。记者王瑞瑞摄来源:山西日报
近日,金钢山酒业传统酿造技艺入选济宁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金钢山酒业百年匠心传承的认可,更标志着其作为儒酒文化代表,在非遗保护与创新中迈出关键一步,为儒酒文化的弘扬注入新活力。据介绍,金钢山酒业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其前身“恒盛公”酒馆以运河商
“打个锅铲去炒菜,打个勺子去舀汤……”黄铜勺、黄铜锅铲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卧龙区潦河镇小官庄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器加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铜器作坊,周边县市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采购铜器,再销往各地。近日,记者刚走进小官庄村张英杰家的作坊,就听到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正给邓
4月15日,消博会安徽馆的展商展示用花丝镶嵌、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制作的金饰。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产品齐聚一堂,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特色美食,这些非遗产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创新设计和展示方式,吸
当古老技艺邂逅现代生活,文化传承正以青春姿态焕发新生。今天(4月12日),非遗体验活动——“苏裱技艺:纸上穿越古今”在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了从事古籍、书画修裱三十余载的国家级非遗"苏裱技艺"传承人苏桂兰,带领参与者亲手修复古籍残片,体验"精工细作、神韵天成"的苏裱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