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锅铲去炒菜,打个勺子去舀汤……”黄铜勺、黄铜锅铲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卧龙区潦河镇小官庄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器加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铜器作坊,周边县市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采购铜器,再销往各地。
近日,记者刚走进小官庄村张英杰家的作坊,就听到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正给邓州穰东客户赶制铜勺和锅铲的张英杰,坐在简陋的工作台前,左手攥着半成型的黄铜勺,右手握着剪刀状的特制工具给勺头修边。这把即将成型的勺子没有雕花,没有特殊弧度,却承载着手艺人对“好用”二字的极致追求。
三代传承精把手艺关
赶制顾客预订的铜勺
打制铜勺这项古老的手艺,张英杰一家已传承了三代。他从最初认识铜材特性到熟练掌握各式锤、钳、模具的使用,再到练习锤打技巧,他的双手磨出了无数水泡。然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从不言弃。经过日复一日的反复打磨,他逐渐掌握了锤打、修剪、打磨等复杂工序的技巧,直到如今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在日常制作中,哪怕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父亲也绝不允许张英杰敷衍了事。张英杰师傅回忆道:“在锤打铜板时,锤击的力度、频率以及落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父亲常说,做铜器就是做良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因为每一次锤击都直接关系到铜器的成型质量,必须保证均匀且恰到好处。锤打铜板时,力度要把握好,既要有力又不失柔美;频率与落点,更是需经年累月的练习方能精准掌握。”
每一把铜勺不仅仅是餐具那么简单,它们是匠人精神的物化,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父亲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张英杰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也让他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
14道工序考验耐心定力
锤打校直
“一个勺子三两多,虽然重量不大,但制作起来却丝毫马虎不得。”张英杰介绍,从选材到成型,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需要经过14道工序精心打磨。
砂轮打磨
张英杰先将退火后的黄铜块夹放在空气锤下模上,用空气锤锤打,使其延展变形,逐渐成为规整的板状勺子雏形。板状勺子雏形完成后,进入关键的勺头成型工序。张英杰更换上空气锤勺头磨具,将板状勺子精准放置在下模上。随着空气锤有节奏起落,锤头与磨具上模紧密咬合,板材在压力下不断改变形状。“勺头的深度、弧度都影响着使用体验,深了舀汤不方便,浅了盛的量又不够;弧度不对,拿在手里不顺手。”张英杰时刻关注着勺头的变化,不时停下机器,用卡尺测量关键数据,确保勺头符合使用标准。
剪除边角
谈及铜勺的剪边工序,张英杰如数家珍:“手握剪刀,沿着铜勺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剪裁,剪边不仅要剪得整齐划一,还要确保边缘光滑无毛刺,这样才能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极致的舒适。”
打磨环节同样不容小觑,张英杰的妻子使用磨具,对勺头边缘进行了反复而细致的打磨。“细磨就得慢慢来,一点一点把勺子表面磨得光滑如镜,这样用起来才顺手。”而勺柄的最终锻打,则要求不仅关注表面的光洁度,还需时刻把握铜勺整体形态的流畅与自然。
成品铜勺和铜铲
在作坊里,记者亲眼见证了黄铜勺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熔炼、浇铸、锤打、整形、修边,再到抛光、打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倾注极大的耐心和精力。
儿女接力探寻行当新市场
长期锻打铜器让张英杰的手纹显得深邃复杂,当他摊开手掌时,每一道纹路、每一块老茧都在诉说着他与手艺的不解之缘。他说,过去,小官庄家家户户几乎都能听到打铜器的声音,铜勺、铜壶、铜锅这些生活器具曾是这里的骄傲。如今,整个小官庄,只有三四家还在延续着手工铜勺的技艺。
“现在极少有人愿意再从事打铜器这一行当,因为这行实在太辛苦了,每天与炽热的铜块打交道,忍受着高温和噪声的煎熬,还要掌握复杂的技艺,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张英杰无奈地说,老一辈的铜匠们,也因为年老或收入不高,纷纷选择了放弃。
值得欣慰的是,张英杰的儿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铜勺锻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而他的女儿,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则尝试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视频,销售自家的手工铜勺。虽然,订单寥寥无几,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更新视频,展示铜勺的制作过程、精美细节,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行当。
传统技艺不应因市场的变迁而消失,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我希望通过网络宣传,为手工铜勺打开新的市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手工铜勺,为铜匠技艺的传承架起一座希望的桥梁。”张英杰质朴地说。(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
“打个锅铲去炒菜,打个勺子去舀汤……”黄铜勺、黄铜锅铲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卧龙区潦河镇小官庄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器加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铜器作坊,周边县市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采购铜器,再销往各地。近日,记者刚走进小官庄村张英杰家的作坊,就听到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正给邓
4月15日,消博会安徽馆的展商展示用花丝镶嵌、螺钿镶嵌等工艺技法制作的金饰。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产品齐聚一堂,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从传统手工艺品到特色美食,这些非遗产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还通过创新设计和展示方式,吸
当古老技艺邂逅现代生活,文化传承正以青春姿态焕发新生。今天(4月12日),非遗体验活动——“苏裱技艺:纸上穿越古今”在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馆)拉开帷幕,活动邀请了从事古籍、书画修裱三十余载的国家级非遗"苏裱技艺"传承人苏桂兰,带领参与者亲手修复古籍残片,体验"精工细作、神韵天成"的苏裱魅力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2025年4月4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东南边吹来的风,与细细密密的雨,令天朗,令气清,令山河温柔。岭南的春天醒得早,春风一吹,春雨一洒,百花迫不及待争奇斗艳,草木肆意生长。新叶和嫩草,成了随手可得的新鲜食材,清香之中回荡着乡土气息。湛江人取田艾
南海网4月2日消息(记者 王小畅)4月1日,位于澄迈县红坎岭陶艺园内海南最大的五孔仓式窑时隔6年再次开窑,300多件器物,历经十天的柴火煅烧惊艳亮相,让有着百年历史的福安窑传统柴烧技艺再次重现。当天开窑节现场,举行了传统的开窑仪式,让现场观众切实体验了澄迈的烧陶文化。从窑口取出的一件件器物,造型精美
【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3月30日晚,2025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月三”民族团结大舞台文艺汇演在该县七仙广场举行。当晚,演出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钻木取火技艺表演中拉开帷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们手法娴熟,火苗瞬间跳跃而出,随后由幸运观众点燃舞台中央篝火,熊熊火光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
成都银花丝,又称“银花丝工艺”,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2008年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把镊子、一把剪刀、一块耐火石棉板,粗细不等的银丝,这样一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经过银花丝技艺传承人的妙手,便可成就出一件件光彩夺目的银花丝作品。今天的《文化中国行》,让我们一起了解成都银花
紫铜比黄铜每公斤贵 15元左右。具体价格可能因市场供需、购买渠道等因素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