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认知里,糖尿病如同一个甩不掉的 “魔咒”,一旦患上,似乎就意味着要与药物终身相伴。然而,一个发生在 45 岁王先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去年 8 月,45 岁的王先生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异常症状。他时常感到口干舌燥,喝再多的水也无法缓解,与此同时,体重如同坐滑梯般急剧下降,从 180 多斤迅速降至 160 多斤。察觉到异样的妻子,赶忙催促王先生前往医院检查。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王先生的血糖值严重超标,被确诊为 2 型糖尿病。彼时,他的糖化血红蛋白高达 9.8%,空腹血糖也达到了 13.8mmol/L,情况十分危急。医生建议王先生立即住院,并为他实施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以最大程度恢复胰岛功能。一周后,王先生顺利出院,但糖尿病依然像一片沉重的乌云,笼罩在他的生活之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半年后复查时,王先生在停药的状态下,空腹血糖降至 5.6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也维持在 7.8mmol/L。经医生判定,王先生成功实现了糖尿病的 “逆转”。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不仅让王先生和家人欣喜若狂,也让整个医疗健康领域为之震动。那么,王先生究竟凭借什么实现了这一堪称奇迹的逆转呢?
患病之前,王先生由于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参加各种应酬,喝酒、吃外卖、吃烧烤喝啤酒成了他生活的常态。然而,确诊糖尿病后,王先生果断改变了饮食习惯。他开始自己带饭,饮食变得清淡健康,烹饪方式多采用蒸、水煮和生吃。每顿饭,他都会多吃青菜,适量搭配鸡蛋、瘦肉补充蛋白质,还将部分米饭换成了杂粮饭。此外,王先生还摸索出了一个控糖小窍门:吃饭前先喝点水,接着吃蔬菜,最后再吃主食,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减少了主食的摄入量,既能稳定血糖,又能保证营养均衡。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王先生来说,这句话有着深刻的体会。确诊后,他坚持每天晨跑 40 分钟。跑步不仅帮助他消耗了多余的能量,增加了肌肉质量,更让他的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每天清晨,王先生奔跑在街道上,不仅跑出了健康,也跑出了对生活的信心。
王先生身高一米七,患病前体重高达 160 多斤,BMI 值达到 27.7,属于超重范围。意识到体重与血糖之间的紧密联系后,王先生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和坚持运动,成功将体重降至 65 公斤,进入了正常体重范围。随着体重的下降,他的血糖也逐渐稳定下来。
在治疗过程中,王先生始终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口服降糖药,定期检测血糖变化,并按时前往医院复查。正是这种对治疗的高度配合,让他的血糖逐步稳定,为糖尿病的 “逆转”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先生的成功并非偶然,事实上,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能实现 “逆转”,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统计数据表明,病程在五年内或新诊断出来的糖尿病患者,逆转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长期的高血糖会对胰岛细胞造成损害,病程越长,胰岛细胞恢复的难度就越大。
对于超重或腹型肥胖的糖友而言,如果能通过减脂增肌,使体重减轻 10% 左右,那么逆转糖尿病的几率将会大幅提高。
若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细胞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素抗体,那么 2 型糖尿病很难得到逆转。
胰岛分泌的 C 肽在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C 肽水平高意味着胰岛功能尚未出现严重损伤,这类患者实现糖尿病 “逆转” 的可能性较大。
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三个指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人体在未进食状态下对基础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重要决定因素。研究数据显示,空腹血糖每降低 1mmol/L,总体卒中风险、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会降低 21%、23% 和 19%。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标准一般在 4.4 - 6.1mmol/L,若空腹血糖大于等于 7.0mmol/L,同时伴有 “三多一少” 症状,一般可诊断为糖尿病。
餐后血糖反映的是人体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其数值受到食物种类、数量、运动、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餐后血糖正常并不代表其他时间的血糖也正常。正常人餐后两小时血糖应低于 7.8mmol/L,若餐后两小时血糖超过 11.1mmol/L,可能被诊断为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体过去两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不仅是检测糖尿病的金标准,也是衡量糖友血糖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在 4%—6% 之间,不超过 6.3%。若糖化血红蛋白高于 6.5%,且合并有糖尿病症状,基本可确定为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 7% 以内,若超过 7.5%,说明血糖控制较差,超过 9%,则意味着血糖控制十分不理想,可能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
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许多患者都面临着长期服药的困扰。但王先生的经历无疑为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 —— 部分糖尿病是可以逆转的。希望王先生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糖尿病患者,让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科学应对糖尿病。如果你对糖尿病防治有任何疑问,或者也有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探索健康的奥秘!
在大众认知里,糖尿病如同一个甩不掉的 “魔咒”,一旦患上,似乎就意味着要与药物终身相伴。然而,一个发生在 45 岁王先生身上的真实故事,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为无数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去年 8 月,45 岁的王先生毫无征兆地出现了异常症状。他时常感到口干舌燥,喝再多的水也
文丨猎云精选 王非人形机器人热度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这家公司却好像困在了寒冬里。3月31日,早在2023年估值就已超30亿美元的机器人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闼)拉响企业发展警报。综合多方消息称,达闼目前主要面临这些争议问题:广州分公司卖楼、上海总部转租、降薪裁员、拖欠货款、被
人民网记者 管克江今年是上合组织的“中国年”。今年秋天,中国将在天津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伊朗是上合组织和金砖合作机制的“双料”成员国。《伊朗日报》前总编辑、伊朗政治分析家伊马德·阿卜谢纳斯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加入上合组织和金砖合作机制在政治上对伊朗意义重大,并将让伊朗在经济上受益。阿卜谢纳斯表示
在 2025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国家卫健委宣布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体重管理。“体重管理”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合理地减重?近日,东南网记者走进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了采访。多学科协作模式提供全面减重指导“体重管理门诊开设以来,前来
这个春天,马拉松的热度堪比春运。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日,全国鸣枪开跑的马拉松相关赛事超过30场。其中,由长三角城市主办的超过10场。但是,相比赛事本身,关注度更高的却是“花边新闻”。例如,无锡“樱花跑”在马拉松跑者圈中相当出名,但站在路人视角,更“出圈”的却是近期的“亲密事件”和“跑马买房优惠”;更早一
3月31日,2025年全省“体重管理年”活动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会议指出,开展“体重管理年”活动是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症已
在竞争激烈的快餐市场,塔斯汀凭借“中国汉堡”这一差异化定位,短短几年间用户规模突破1.9亿,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新中式快餐顶流”。这家创立于2012年的品牌,在2020年以“中式汉堡”概念逆袭,其成功密码不仅在于产品创新,更源于对Z世代消费心理的精准洞察。从产品设计来看,塔斯汀将传统汉堡的“洋基因”彻
3月16日晚,高层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意义重大!合理涨工资、促进农民收入、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等常规刺激消费手段被悉数提及。刺激消费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份提振消费的方案中,却浓墨重彩地为股市写上了一笔!继月初吹风会上提及稳定楼市股市,以释放财富效应后,股市,又一次站上了提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