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
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子公司计提近4000万元商誉,山河药辅去年净利润下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08:44:00    

4月23日,山河药辅发布2024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展现出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经营状况。2024年,山河药辅实现营收8.83亿元,同比增长5.16%;实现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下滑26.07%,主要是受控股子公司曲阜天利业绩不佳而计提商誉减值的影响。此外,财务费用的大幅增长,也对利润产生了影响。今年一季度持续增收不增利,营收同比增长4.28%,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3%。

去年增收不增利

山河药辅为专业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是国内排名前列的口服固体制剂药用辅料生产供应商。2024年,山河药辅整体销售业绩持续增长,外贸出口业绩首次突破2亿元,实现40.16%的营收增长;内贸业务也在逆境中保持增长,但增幅仅有0.39%,优势产品增长势头明显,进口替代和高端市场持续发力,新行业销售拓展初见成效。

但是,其控股子公司曲阜天利因受药品集采等政策性因素以及品种单一、产品竞争力减弱的影响,2024年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整体经营趋势未按照预期发展,计提了相应的商誉减值准备3912.69万元,对2024年经营业绩影响较大。若扣除商誉减值的影响,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亿元,同比增长2%。

分产品类别来看,2024年,山河药辅仅有纤维素及衍生物类产品营收同比实现22.19%的增长,达到4.74亿元,成为拉动营收的重要力量。但淀粉及衍生物类、无机盐类、其他产品、场地出租收入均同比下滑,降幅分别为9.24%、7.47%、10.57%、5.6%。淀粉及衍生物类等业务下滑,或是因为受到了原材料成本波动影响,资源性农林产品价格预计维持高位,原材料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此外,市场竞争加剧,对山河药辅也造成一定的压力。

在2024年年报中,山河药辅就提及,公司药用辅料的主要生产原料为农林产品木浆及溶解浆、精制棉、玉米淀粉或马铃薯淀粉,化学产品硬脂酸、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从未来较长时间看,资源性农林产品的价格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位置。若上述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会对公司生产成本控制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公司不能将成本及时抬高、有效转嫁给下游客户,公司将面临利润率下降的风险。

山河药辅表示,药用辅料占药物制剂成本的比例低,相对辅料产品的售价而言,客户更多看重的是产品和服务质量。 公司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赢得客户认可,提高产品定价能力。同时密切关注和准确分析行情,比价议价,择优采购,合理储备原材料。还将通过提高产品档次、适时调整产品售价、革新工艺、新材料替代等转移部分原材料涨价的风险。

业绩增速放缓

纵观山河药辅近十年的年报数据,营收持续增长,从2014年的2.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83亿元,但增速已经放缓,2024年营收同比增幅为10年最低,仅有5.16%。其余年份的营收增速除了2015年、2019年为个位数(分别为8.16%、8.29%)外,营收增幅均为两位数。

归母净利润方面,2015年-2024年,山河药辅除了在2021年及2024年出现归母净利润下滑外,其余年份均在增长,且多为两位数增长。2024年也是其归母净利润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同比下滑达到26.07%。

智研咨询研报指出,我国药用辅料市场形成了国外知名厂商和本土加工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其中,国外知名企业凭借研发专利及先进的生产工艺抢占全球药用辅料顶尖市场,我国高端药品的生产所使用的药用辅料大多是进口辅料。本土企业主要生产用量大、性能好、性价比高的中高端及低端辅料。

近年来,我国药用辅料市场飞速发展,逐步拉低了国内市场进口辅料的价格。进口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也对山河药辅等国产药用辅料企业带来压力。但是,山河药辅也在持续推进进口替代工作。其在2024年年报中提及,全面推进替代进口工作仍是公司较长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各部门需围绕这项工作制定计划目标,对标进口辅料做到质量全面一致性。2025年的10条年度经营计划中,有两条均提到了进口替代,包括在国内市场持续围绕进口替代集中资源开展营销工作、深化进口替代项目攻关,多频次举办与进口替代需求的客户相关技术运用交流活动等等。

近年来,山河药辅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积极布局高端药用辅料。2024年,山河药辅投入研发费用4095.26万元,今年一季度投入研发费用1233.38万元,主要研发项目包括复合辅料多规格开发、水溶性包衣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等。山河药辅表示,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市场需求、产品性能提升、现场管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等,2025年计划完成3-4个新产品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登记工作。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加强研发投入、积极筹备建立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引进高端科研人才、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抓住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集采、进口替代、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政策机遇,加快新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步伐。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柳宝庆

相关文章